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伊朗-以色列:暗战开始了?

 

近日,一系列针对以色列海外目标的袭击和袭击企图频繁发生,以色列官方和媒体大事声张,将之归结于“伊朗的黑手”,而伊朗则不仅矢口否认,还反唇相讥,称这是以色列的栽赃陷害。一些国际传媒则忧心忡忡,认为伊朗和以色列实际上已经开始了一场不动用正规军、惨烈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暗战”。

那么,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拙劣的袭击

 

几起袭击中最轰动的,是2月11日下午的曼谷连环爆炸案。

据泰国警方发言人提蒂玛称,第一起爆炸发生在泰国首都曼谷市中心素坤逸路一间出租屋中,这座出租屋的租客为3名伊朗人,爆炸据信系制造炸弹时不慎引爆,其中两人仓皇套票,另一名伊朗人莫拉提(Said Morati)因负伤滞后,出于发泄向出租车和警察投掷炸弹,造成第二起爆炸,当警察追赶他时,他又在逃跑途中向一间酒店投弹,结果反炸断了自己双腿,当场被抓获。除莫拉提外,另有4人在爆炸案中受伤。

至于另两名伊朗人,其中一名稍晚在机场被捕,另一名逃到马来西亚,2月15日在马来西亚被抓获。格林尼治时间15日7时30分,马来西亚吉隆坡警察总账奥马尔(Ismail Omar)发表声明,称系根据泰国警方通报,依据入境法则将此人拘捕。

据称,警方在出租屋中发现爆炸装置,而以色列情报部门称,有线索表明这3人属于一个“恐怖袭击团队”,目标是驻曼谷的以色列使馆或重要侨民。

2月13日,印度和格鲁吉亚的以色列目标又相继发生意外。

在印度新德里,一枚被安放在以色列驻印度武官妻子汽车里的炸弹爆炸,4人被炸伤,其中一名为42岁的以色列外交官,他伤势较重被送院,但“相信无生命危险”,另3名都为印度人且伤势轻微。

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一枚炸弹被安放在一名为以色列驻格鲁吉亚大使馆工作的当地雇员汽车底盘,但这辆停放在大使馆外约200米的汽车被警方发现可疑,经检查后排除。

以色列防长巴拉克和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即将这些事件串在一起,归咎于“伊朗国际恐怖主义及其帮凶黎巴嫩真主党”,并将之与此前发生在泰国、阿塞拜疆的事件联系起来。在泰国,以色列官员在新年前夕曾通过美国发出警告,称有两名黎巴嫩男子可能策划在曼谷发动恐怖袭击,1月12日泰国警方果然抓获1名涉嫌与黎巴嫩真主党有联系的黎巴嫩人阿图里斯(Hussein Atris),另一人据信已逃离泰国;至于“阿塞拜疆事件”则语焉不详,但2月12日,伊朗外交部曾召见阿塞拜疆驻伊朗大使贾万希尔.阿洪多夫,抗议阿塞拜疆“纵容境内反伊朗活动”和“以色列间谍机构摩萨德在阿塞拜疆不受限制地发动针对伊朗间谍活动”。伊朗法尔斯通讯社曾引述英国小报消息称,摩萨德将阿塞拜疆-伊朗边界当作监视伊朗、搜集伊朗情报的基地。

 

以色列人的证据

 

以色列几乎在第一时间便指责伊朗应对事件负责,国防部长巴拉克在新加坡称伊朗和真主党是“穷凶极恶的恐怖分子”、“正危害中东和世界稳定”,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在13日正式将前述一系列针对以色列目标的事件联系起来,指责伊朗是“幕后黑手”。

然而即便许多以色列媒体和分析家也认为,这些指控证据并不充分:1月12日被抓获的黎巴嫩人证实与真主党有染,但泰国警方至今也只能将之当作“孤立事件”处理,而无法证实其为恐怖袭击企图,更不用说“幕后黑手”;2月11日的曼谷连环爆炸案,3名涉案人都是黎巴嫩人,但背景仍未查清,也尚未找到其与伊朗情报部门有关系的切实线索,甚至,由于袭击并未真正发生,泰国警方一直不肯确认,这些人的袭击目标是以色列目标;印度和格鲁吉亚的两起事件都未找到嫌疑人;至于“阿塞拜疆事件”,至今人们尚不清楚,以色列所称的是何时、何事。以色列荷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反恐专家博阿斯.贾诺尔(Boaz Ganor)坦言,仅凭这些,尚不足以让世界各国相信,伊朗就是企图在全球范围内“暗算”以色列的幕后黑手。

然而以色列人也并非只凭一张嘴,他们自有他们的逻辑。

这一系列事件大多集中发生在2月12日前后,而这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2008年的这一天,和伊朗渊源深厚的黎巴嫩真主党军事领导人伊马德.穆格尼耶(Imad Moughnieh)被摩萨德特工暗杀,此后每年这一天前后,以色列政府都会警告本国在境外的侨民和旅游者注意安全。自2010年1月至今,先后有4名伊朗核专家死于非命,伊朗指责系以色列特工暗杀,以色列官方既未承认,也未否认,却表现出露骨的幸灾乐祸态度。许多以色列分析家认为,依据穆斯林“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训条,伊朗和真主党寻求报复“是合乎逻辑的”。一些分析家进而指出,新德里和第比利斯两起事件中,警方都发现了安放在汽车中的磁性炸弹,而这种谋杀方式和几名伊朗核科学家被暗算的方式如出一辙,这也符合中东政治复仇的惯例。

问题是,符合逻辑是否一定意味着符合事实?

 

究竟谁干的

 

从逻辑上,以色列人的推理不无道理,但逻辑合理的确未必意味着事实就的确如此。

由于在核问题上相持不下,伊朗正遭受西方和阿拉伯邻国的空前政治孤立和经济制裁,近几个月来更相继遭到美、欧的金融制裁和石油禁运,处境极为困难,此时在全球范围内发动赤裸裸的恐怖袭击,即便得手以色列也不至伤筋动骨,一旦东窗事发,只会令自己处境更加险恶。

以色列虽是伊朗的敌人,但前述几个被涉及的国家,却都与伊朗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渊源: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都是伊朗近邻,在东面阿富汗、西面伊拉克均有美国及其盟军驻扎、波斯湾沿岸又都是和自己有教派、民族矛盾,且同样有美国军事存在的背景下,阿、格两国当面的高加索一翼是伊朗最安全的侧翼,阿塞拜疆更是什叶派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占总人口92%,号称什叶派宗主的伊朗不过89%);印度在美、欧不断施压,要求国际社会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减少与伊朗贸易往来的背景下,是唯一公开反其道而行之的大国,印度官方不仅在近日宣布增加从伊朗的石油进口,更拟在3月派遣大型商贸代表团赴德黑兰访问;泰国和伊朗虽不能说有深交,却也是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与德黑兰当局始终保持稳定关系的东南亚国家之一。

从情理上讲,发动这样的袭击完全不符合伊朗国家利益:得罪印度等于自断财路,将至今不响应欧美禁运号召的国家推到自己的对立面;得罪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不仅可能惹恼邻居,令自己从两面受敌变成三面受敌,还可能丧失部分在全球什叶派中的号召力;至于泰国,本是以色列和美国情报部门预言会发生恐怖袭击的国家(且泰国起初并不相信),果真来这样一手,实不啻不打自招。

不仅如此,近几日的3起袭击中,印度、格鲁吉亚两起避重就轻,袭击的都是次要、甚至无关紧要目标,至于泰国的一起简直如同儿戏,实难相信系专业特工所为。不论伊朗或真主党特工,如果真发动这类袭击,恐都不至于如此“业余”。

事发后伊朗官方强烈否认以色列针对其的指控,称之为“犹太复国主义阴谋”,并表示愿与泰、印等国合作查清真相,泰国、印度等国,甚至欧美各国对事件责任归属至今口风甚紧,不肯轻易表态,也表明大部分国家对“究竟是否伊朗政府干的”将信将疑,甚至也有人暗中认为,以色列特工或伊朗反对派栽赃的可能性并非没有,且也的确并非没有过先例。

然而轻率地排除伊朗嫌疑似乎也并非没有问题。

伊朗问题专家、美国企业研究所研究员阿尔福内赫(Ali Alfoneh)指出,1月11日伊朗核专家罗斯汉(Mostafa Ahmadi Roshan)在德黑兰被暗杀,令伊朗情报部门威信受损,急于挽回颜面,在这种情况下发动不顾一切的报复并非不可能,“部门脸面有时比国家利益更重”。

伊朗实行独特的二元政治模式,拥有宗教和世俗两个权力核心,且发展了各自的情报安全部门,近来宗教领袖哈梅内伊和总统内贾德的关系“晴转阴”,今年伊朗即将举行总统选举,内贾德两任已满不能连任,哈梅内伊怀疑内贾德想和亲信兼儿女亲家马沙(Esfandiar Rahim Mashaei)照搬俄罗斯梅-普“二人转”,让后者出任一届后自己东山再起,因此不断对内贾德进行“敲打”,甚至放风要取消总统直选。在这种内耗下,一些看似不符合逻辑的举措也未必不会发生(如此前德黑兰冲击英国使馆事件,和2月15日伊朗官方媒体在是否对欧盟6国暂停石油供应问题上口径不一问题,都是不符合逻辑却发生了的),因为这种事虽然拆了国家的台,但政治对手的台坍得更难堪。

此外,一些和伊朗或真主党有瓜葛的边缘组织实施行动的可能性也并非没有。当然,同时在几个国家策划袭击,而袭击手法又如此拙劣,着实令人费解。

 

以色列的算盘和美国的算盘

 

以色列不顾证据不足,第一时间将几起事件串连,矛头直指伊朗,用意自然昭然若揭:将伊朗进一步妖魔化,同时为自己可能发动的、针对伊朗核目标的“先发制人”攻击寻找口实,并借机将美国拉下水,实在不行,也可在“先斩后奏”后有个像样的交代。

不过正如许多分析家所言,以色列是最没资格指责伊朗的国家:说到“核威胁”,以色列早就是公认的中东唯一核国家,而伊朗至今否认核计划有军事目的;说到“恐怖主义”和暗杀,以色列摩萨德特工更是劣迹斑斑,针对伊朗核专家的几宗暗杀且不去说,几十年来针对巴勒斯坦、黎巴嫩反以头面人物的暗杀或暗杀未遂,恐怕数都数不清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色列和伊朗的“暗战”从未停止过,借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寻找“大义名分”,在该地区怕是不太容易的。

美国苦于国内反战情绪和巨额赤字,对再次卷入一场前途未卜、可能旷日持久的中东军事冲突意兴阑珊,近期已多次表现出对以色列“先斩后奏”的警惕,相信他们会想方设法避免被以色列人拖下水,几宗事件发生后美国官方只谴责“恐怖主义行径”,而避开责任归属问题,便表现了这种谨慎态度。

但美国也有美国的算盘:通过收紧对伊朗制裁,应对大选年中 共和党人“软弱”指责,同时削弱伊朗实力、逼迫伊朗按美欧条件就范,是美国积极推动金融制裁和石油禁运的初衷,而这些措施最大的障碍,就是印度等美国“朋友”的不合作、不热心,此次针对以色列目标的一系列笨拙攻击和攻击企图,以及以色列声调高亢却证据不足的指控,恰可作为一道从天而降的政治砝码,用于对这些“朋友”施压,迫使其不得不更靠拢美国立场,以免沾上“物以类聚”、“和恐怖主义沆瀣一气”的污名。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