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圆明园罹难150周年:要开放,不要“圆明园式的开放”

10月16日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已将圆明园遗址当做警醒的标志,国耻的象征,将圆明园的毁灭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

然而150年前的中国人却并非如此,就在维克多.雨果奋笔疾书,痛斥其同胞野蛮行径的同时,大清国的官民们却似对这座园林的被毁相当默然。第一个向逃亡热河的咸丰皇帝上表要求勤王的封疆大吏袁甲三,和把“忠义血性”挂在嘴边的曾国藩,在其奏疏公文、私函日记中,问到宫殿、陵寝、太庙,却惟独没怎么提到圆明园的劫难;在遥远的浙江海宁濮院镇,有个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的农村知识分子沈梓,在他无所不记的《避寇日记》里,对英法联军进京、咸丰“北狩”的可靠、不可靠传闻记述详尽,却也几乎没提到圆明园。

这并非纯因为国人的麻木,而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尚未树立起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如果说,对“君父之忧”、“社稷之重”尚有些概念,那么对殖民侵略、民族耻辱之类则尚处于蒙昧状况。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圆明园既不是象征社稷的太庙,也不是象征政权的宫殿,而是神秘的夏宫,是皇帝休闲享乐的皇家私人园林,它的被焚毁,不过是皇家之耻,又与百姓何干。

这种意识虽然蒙昧甚至可悲,但并非毫无来由。王夫之曾批评中国帝王“合天下而仅奉一人”,圆明园固然富丽堂皇、藏储珍宝,却仅供帝王一家享用,它的存在,对广大中国民众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它的毁灭,对广大中国民众也无切肤之痛。早在圆明园被焚前20年,广州、福建民间就流传着众多抵御外侮的传说、故事;就在圆明园被焚前两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当英法联军攻击炮台时,附近村民也曾主动送粮食、送木材,帮助挖壕沟、搬运大炮和弹药,这是因为洋兵的来犯让他们家园受损庐墓受辱,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外来的威胁,感受到抵御外侮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感受到自己和当地中国驻军同仇敌忾。而“万园之园”只是供皇帝行夏的封闭式私人园林,它的出现,则是八旗“圈地”的副产品,京郊数千人家因这座“东方奇迹”,而不得不蒙受家园荡尽、流寓播迁之苦,在那个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尚不完备的时代,既然皇帝不曾把他们的生死放在心上,他们又怎会把一座皇帝私人园林的生死放在心上?

如今的人们常说,圆明园被焚的悲剧告诉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封闭自满、闭关锁国就要落后,的确,正是清政府的颟顸愚昧、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才导致中国政治、军事的全面落后,才让中国自鸦片战争后,蒙受一次又一次的奇耻大辱。

然而仅就圆明园本身而言,却一点也不“闭关锁国”:参与设计建造的有意大利画家郎世宁、法国传教士蒋友仁和王致诚,西洋楼、大水法等昔日的“标志性景观”;富有西方宫廷建筑和皇家园林风格;酷爱西洋“玩意儿”的雍正,曾在园中各处亭台楼阁摆放仿制的西洋望远镜和眼镜,甚至一个小小的凉亭,要悬挂眼镜多副;他的儿子乾隆则在三山五园的殿阁中陈列了许多精致的西洋钟表;圆明园四周,以“圆明园护军营”命名的八旗劲旅,装备着当时中国最好的西洋式枪械……可所有这些开放,却都是为了娱乐皇帝、、造福皇帝、满足皇帝、保护皇帝,而非娱乐民众、造福民众、满足民众、保护民众,这样的“开放”,是一种与国家、民族利益根本脱节的、虚假的“开放”,最终带来的,只能是自己和国家的耻辱、痛苦。

必须承认,中国民间现代民族国家的观念、意识,是在一次次痛苦和磨难中,被外国侵略者的一次又一次入侵打醒的。如果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珠江两岸的普通百姓在战火不烧到自己头上时,还会饶有兴趣地围观省河水战;如果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从官员到绅民,许多人都对圆明园的焚毁麻木不仁,认为英法联军的入侵,远不如太平天国的延续更加可怕;如果说直到甲午战争,还有广东偏僻地区的老者为日本战胜满清欢呼,认为是“替明朝报仇”(孙中山先生的回忆),到了庚子之变,巴黎和会,到了抗战全面展开,中国各阶层间才逐渐达成了“外御其侮”的共识,形成了现代民族、现代国家的概念。可以说,是外敌的贪得无厌,令中国各阶层逐渐成为共同的受害者、受辱者,被焚烧的不仅仅是皇帝私人花园,更是南北中国千家万户的田园庐墓,被劫夺的不仅仅是圆明园里皇帝私人的珍宝,更是南北中国千万普通人的财产、生计、饭碗。

然而人们不禁要感慨,倘若当年圆明园的主人能够早见及此,能够将“圆明园的开放”推广而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开放,将仅供皇家享用的“外来先进事务”推广而为吐故纳新,引进先进技术、事务、思想、科学而为整个国家、民族服务、造福,那么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当可更早萌芽,圆明园之耻——或者换言之,皇家之耻和中华民族之耻,也就不会发生。

往事已矣,来者可追。今天的中国已非昔日之满清,今日中国之社会也非昔日满清之社会,150年前,圆明园的劫难理应提醒中国人,要开放进取,不要闭关锁国,否则就会落后、就会挨打;这场150年前的劫难更应提醒中国人,开放应是造福于全中国、全中华民族的,而不能仅仅是“圆明园式的开放”。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