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瓷器是瓷器 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

11月11日,英国伦敦,一个估价80-120万英镑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竟拍出5160万英镑、约合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英国媒体引起轰动,它们普遍相信,这个天价的背后,是一个神秘的中国大陆买家,因为类似的“财富神话”,从“圆明园兽首”到“鬼谷下山”,早已一再发生,见怪不怪了。

欣喜若狂的英国媒体人给这种做法起了个动听的名词——“瓷器爱国主义”,并认为这种做法“体现爱国情怀”、“有助于重建历史、重寻身份和文化”,国内一些媒体、个人也兴高采烈,随声附和。

这种爱国主义当然会受到异域卖家、拍卖行和相关从业人员,乃至税务部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赏,这种买卖,差不多相当于把车门把手卖出豪华跑车价,把原子笔卖出原子弹价,在当前低迷的经济形势下,这自然是再动听不过的新闻了。

然而这和爱国主义,又有哪门子的关系?

流失国外文物中相当一部分,是在那个屈辱年代里,被西方人劫夺、盗卖出境的,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通过盗墓等非法行径流失境外的,可谓不折不扣的“赃物”,自己家的宝贝看不住,让人偷了抢了去,原本已经是极大的羞耻,如今居然有国人要花大价钱,把这些“赃物”像交赎金赎肉票那般赎回来,岂不是双倍的羞耻?如果说,第一个羞耻降临时,中国人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那么如今这第二重羞耻,却是某些国人自己送上门去的,这算哪门子“爱国主义”?

曾有位熟悉的僧人谆谆叮嘱我,不要在放生池边购买任何动物放生,因为这样做只能鼓励那些卖小动物的人捕捉更多小动物出售。同样,用高价购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只能一方面刺激国内文物私掘、盗卖和走私,另一方面刺激海外卖家哄抬中国文物价格:被炒到2亿元人民币天价的圆明园铜兽首,1985年时第一次被拍卖,只拍出1500美元(一说1500美元3个);被某个国内机构以1500万美元购回的一枚中国铜钱,当年标价50美元都无人问津。即以瓷器而言,近年来各拍卖行价格一再创出新高,令人咋舌的拍价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次品、赝品,与“放生池边效应”何其相似!如此“爱国主义”,着实令人哭笑不得。

当然,也有不少文物是在乱世中以当时合法的交易方式,被收购到境外的,但即使这些东西,用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的价格来购买,也同样和爱国主义八竿子打不着——本来值1块钱的东西,你用1毛钱买到,喊几声“为国争光”虽然矫情,却也勉强能自圆其说;本来只值1块钱的东西,你花1万块给买了,还要高呼“是中国人买的”,这究竟是“为国争光”,还是给国人添堵?这又算哪门子“爱国主义”?

瓷器是瓷器,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倘若那些或高调或低调,或露脸张扬或匿名潜踪的中国买家花的都是自己的私房钱,这些钱又都是正当所得,既不是公帑税款民脂民膏,也没有巨额财产来路不明,更和洗黑钱什么的毫无瓜葛,仅仅是因为嫌钱太多,喜欢买个瓷器玩,虽不值得鼓励甚至关注,人们却也没理由说三道四,毕竟钱怎么花,是金主个人的事。但这类事,说到底就是个冤大头、土财主买人一瓷器的蹩脚生意,任何人都不应当、更没理由把它跟什么爱国情怀、爱国主义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也不可能“重寻身份和文化”,而只能在国人、洋人面前失身份、没文化。

真的是拥有巨额合法财产的有钱人,要体现爱国主义、爱国情怀,要为爱国而舍财,那门路多得是,什么修桥补路,捐学校捐医院,救助灾区赈济鳏寡孤独……这样花钱,拿钱的、受益的,都是中国人,且都是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说是“爱国主义”才算当之无愧。跑到境外,花百倍、千倍的价钱,去买回个弄不好是贼赃的瓷瓶子,拿钱的是洋人,受益的也是洋人,而且是洋人中的富翁和食利者,倘这也算“爱国主义”,那这“爱国主义”也未免太那个了点。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