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减少中美贸易顺差 发力点应“由官转民”

刚刚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第21届商贸联委会被普遍认为系为胡锦涛主席来年访美打前站,但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间的商贸会晤,仍引起广泛关注和期待。

值得关注的是,在此次联委会上,近期中美经贸议题中最热、争议性也最大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以及反倾销问题,都不是讨论的中心,推动中美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会议主题,而最令人瞩目的成果,则是中方解除对美国爱达荷、肯塔基两州因禽流感疫情而实施的牛肉禁令。

国际舆论普遍评论称,此举意在减少中美贸易顺差,帮助恢复中美间的贸易平衡。事实上汇率问题也好,关税壁垒和反倾销争议也罢,根源都在于中美间巨大的贸易不平衡,前述种种争端,实质都是美方为苦求“扳正”贸易天平不得,而使出的手段。尽管手段有争议,但大国与大国间的贸易平衡,对双方都是有益的,也惟有贸易平衡的实现,才能让两个大经济体间的关系,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对此,中美两国都有清醒、明确的认识。

然而认识归认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是由复杂的特殊原因所构成的。

中美两个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角色并不相同,美国所长、中国所需的,主要为高科技产品、农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中国所长、美国所需的,则是各种中低档工业制成品、消费品,中国之所长,正是消费大国美国所不可或缺、其它经济体从综合能力上又难以全面替代的,而美国之所长,虽然中国需要,但因种种原因都无法放开手脚,在高科技领域,美国对中国实施重重禁令;在文化产品领域,中美间存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性限制等多重障碍;在农产品方面,则同样存在诸如自给率、保护本国农业利益及转基因种子争议等。

传统上,为平息美方对贸易逆差的强烈不满,中国官方往往采取随领导人或代表团出访“派大单”的做法,如政府对微软产品的团购,以及中国民航对波音飞机的几次大手笔采购等等。然而这种由官方发力“送礼包”的做法,虽可暂时缓解一下贸易不平衡的压力,却并非长久之计。

首先,这种采购更多从政策、策略,而非实际需求层面进行,所采购的商品未必是中国所急需,也缺乏持续购买力,对美方而言“不解渴”,对中方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其次,美国经济界对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素来保持高度警惕,即使本国政府在金融危机中的救市行为也饱受争议,中国国营企业在美的经营、投资,也常常处于美国朝野的放大镜、显微镜下,中方的“派大单”于己是显示善意,于彼却未必领情,这已多次为事实所验证。

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减少中美贸易逆差,中方发力点必须“由官转民”,让民间商业资本唱主角,择己所需,去采购真正为中国市场内需所欢迎、需要的美国产品。

惟有“官转民”,才能形成真正的供需链条,确保可持续、有后劲和潜力的对美商品需求;也惟有“官转民”,花大钱从美国采购大宗产品,才能既让美国获得贸易平衡的实惠,又不致引起国人更多争议和抱怨。

和官方“大单”所集中购买的客机、高级办公设备、办公软件等不同,民间对美国产品的需要更加多元化,许多也是美国能够、乐意输出的,如牛肉、禽肉、肉制品、乳制品、水果等,美国产品不但质量不错,价格适宜,产量也能确保源源供应,如果在这些领域适当放开市场,对民间企业、资本加以鼓励、引导和扶持,收效将更可观、更巩固。

此次商贸联委会上,中美虽签署多项双边经贸合作文件,但并未出现“大单”传闻,相反传出中国对美牛肉解禁的消息,如果这成为减少中美贸易不平衡努力中,中方发力点“由官转民”的开端,将是彼此都乐见的结果。

将采购的主角置换为民间资本,官方则把工作重心切换到敦促美方解除更多高科技对华禁令上,应是解决中美贸易平衡问题,中方最理想的选择。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