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 应更关注“就业”而非“创业”

据教育部网站披露,自今年1月1日起,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校创业者,可向所在高校申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离校后创业者可凭《就业失业登记证》,享受自毕业起三年内的自主创业税收减免优惠政策,据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此规定系根据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的《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目的是“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论政府、社会,还是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都对此忧心忡忡,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试图找到解决之策,心情可以理解,努力也理应得到支持。

但必须看到,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多达近600万,如此庞大的基数,倘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宝压在鼓励创业上,恐怕未必是理想的选择。

首先,当前中国已进入规模经济时代,如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摸着石头过河”、个体经济腾挪空间宽广的氛围,业已一去不复返,即使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老资格个体工商业者,尚且为生存、发展苦苦挣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论经验、财力、抗风险能力都相形见绌,生存能力自然更等而下之,税收减免固然是优惠,但倘连盈利前景都不明朗,这一优惠也就无从谈起,创业者自身尚前途叵测,“以创业带动就业”自然更难寄予厚望。

其次,不论在任何社会,创业型人才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理想、才能,都更适合踏踏实实找一份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即使是创业型人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会理性地选择从基础、基层和“借鸡生蛋”做起,在市场经营中逐渐磨练提高,待时机成熟、羽翼丰满才自立门户,让涉世未深、初踏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成批量、成规模的自主创业,无异于将成批从未下过水的旱鸭子统统扔进大海,虽然游泳中可以学会游泳,但代价和收获比,恐怕未必理想。

一些支持这项政策的人士举出美国硅谷和其它一些发达国家的例子,指出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是国际惯例。必须看到,硅谷的成功有其特殊性,这类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创业,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大学科研和产业的密切结合,以及学校学术研究的市场化,这些在校生、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前提、保障,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尚有较大差距;更应看到,自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爆发以来,各发达国家都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心,更多放在创造就业便利、而非创业便利上,如法国等欧盟国家鉴于原有雇佣合同期限长、福利金缴纳要求高,影响企业雇佣毕业生积极性,推动应届毕业生临时雇佣合同的改革;加拿大等国则增加在校生“带薪就业实习”机会,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国际惯例是应该借鉴的,但理应全方位地比较、取舍,而不能“挑食”。

必须指出的是,由于高校就读成本大幅度提高,和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对于毕业生及其家庭而言,选择就读大专院校,本已带有浓厚的“创业投资”色彩,他们之所以不惜重金和几载光阴也要就读高校,目的是毕业后尽快获得回报和补偿,以收回“教育创业投资”的成本。如果重“创业机会”而轻“就业机会”的创造,不仅让毕业生的“创投回报”周期拉长,而且毕业生创业的高风险也会同时增加这笔“教育创投”的风险系数。

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岗位,提高其竞争力和就业率,减少教育投资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原本是有关方面的本分和责任,“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个案、特例是没有问题的,但大规模推广却有将创造就业机会的责任、风险,转嫁给刚刚踏入社会毕业生身上之嫌,僧多粥少,饭碗数不足,已经很对不起孩子们了,难道还要鼓励他们说“我们都有一双手,没有饭碗自己做”么?

缓解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当事者应将更多的资源、精力放在“创就业”、而非“促创业”上,如果必须“以创业带动就业”,那么这个创业者也该是相应部门、企业,而非稚嫩的应届毕业生。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