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自9月30日起,俄罗斯先是动用空军攻击“伊斯兰国”(ISIS)在叙境内目标,继而又于10月7日将其军事行动升级,动用停泊在里海上的轻型护卫舰向叙利亚反对派阵地发射26枚远程巡航导弹并宣称“全部命中目标”。

这一系列的军事升级行动可谓迅雷不及掩耳,令外界目不暇给:9月初,美国及其盟国对俄罗斯在叙加强军事存在的指责,还停留在“偷偷增兵”、“借人道主义理由假道偷运军火”上,而俄罗斯的回应则闪烁其词,避重就轻,俄外交部、国防部发言人屡次强调“俄在叙早有军事存在并非新增(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是俄罗斯在前苏联领土外保持的唯一军事基地)”,强调穿梭于俄罗斯和叙利亚间的巨型军用运输机是“人道主义目的”,俄外交部反指针对俄在叙利亚军事存在的密集报道是“令人奇怪的歇斯底里”,普京本人甚至直到9月4日还公开表示,俄对叙进行直接军事干预“时机并不成熟”,9月27日普京在CBS“60分钟”节目中称赞美国在叙问题上“创造性和开放态度”,并重申目前俄军不参与当地军事行动,但“不排除将来参与”,次日他还假联大之机和奥巴马“晤谈甚欢”——然而两天后(考虑时差的话连两天都不到),俄在叙利亚的公开军事行动便开打,“只给了美国一天时间缓冲”,此后俄政府相关机构和媒体便迅疾切换到“我们早就想打你们难道不知道么”的“群嘲模式”。

俄何以选择此时在叙利亚“亮剑”,又何以在短短一个月内作出这许多“假动作”?

正如一些分析家(如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帕特里希乌欧亚研究中心主任赫布斯特John E. Herbst)所指出的,自乌克兰危机以来,俄在政治、经济上受到西方广泛孤立,虽然看似在克里米亚和东乌占到便宜,但从大局看却是吃亏的,并已损及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元气,俄除了继续在乌克兰缠斗外,急需找到一个围魏救赵的合适场所,以缓解自身困局。叙利亚便是普京当前所能找到的最佳牵制点。

叙利亚自“阿拉伯之春”爆发至今局势一直胶着,内战各方互不相下,谁也吃不掉谁,而ISIS的异军突起不仅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也为国际势力“曲线干预”提供了最好的口实,在俄罗斯之前美国及其盟国、沙特及其“海合会”,以及土耳其都打着“反恐”名义进入或变相进入叙利亚,在往ISIS头顶上扔炸弹同时也顺手扶植一下亲自己的反巴沙尔势力,或随手打击一下自己看不惯的派别(如土耳其之于库尔德人),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介入自己早有军事存在的叙利亚不会引发太强阻力(美国一开始也曾姿态性“欢迎”),而9月初开始突如其来的叙利亚难民潮更让普京找到了强势介入的“大义名分”,正所谓过时不候,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尽管彼此间曾出现过不愉快,但叙利亚毕竟是俄在前苏联领土以外为数不多“靠得住”的盟友,塔尔图斯港对素有“温暖海洋情结”的俄罗斯的吸引力也不言而喻,俄当然不想巴沙尔政权垮台,导致自己在地中海唯一的落脚点丧失,而借ISIS问题失控以“反恐”名目军事介入,则是外交代价相对最小的方案。此番军事干预开始后,西方和部分叙利亚反对派指责俄“不仅打ISIS也打其它叙利亚反对派”、“名为反恐实为保巴沙尔”,这固然有宣传、夸大色彩,却并非全无道理——事实上俄自己也直言不讳“我们就是要保卫叙利亚合法政权(指巴沙尔政府)”么。

不仅如此,克里米亚和东乌危机中的软弱,尤其叙利亚“化武危机”中自划红线却临阵退缩的表现,让普京认定奥巴马不敢对自己在叙的军事冒险作出强有力的反制,如此一来俄 在叙“亮剑”非但能帮大马士革当局“缓一口气”,还可趁机大树自己威风(“我们反恐比美国高效得多”),大灭对手气势(“我早说奥巴马是纸老虎,这会你们总该信了吧”),更可进一步满足俄罗斯国内“大国梦”和民族主义情绪,提振自己本就高涨的国内支持率,何乐而不为?

但这把“剑”能亮多久?

尽管迄今的战报热闹非凡,却不免都是俄方的“自说自话”,“好不好看疗效”,倘炸上几个月还是“捷报频传敌人还在”,目前的“正能量效应”就会迅速衰减;俄跨境发射长程巡航导弹是“高射炮打蚊子”,带有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俄的军事新能力和大国实力色彩,但袭击本身是否成功已有不同看法(美方宣称至少4枚中途坠毁,一些专家则认为费效比不高,且动用内陆湖泊中轻型舰艇“小马拉大车”发射重型导弹既显示了实力,某种程度上也“露怯”),是否可以持续则更不好说。

打仗是要花钱的,当年一场阿富汗战争将前苏联经济拖垮,延续至今的乌克兰危机则让俄罗斯元气大伤,和这些地方不同,叙利亚和俄并不接壤,不论巡航导弹或空中航线都需经过几个国家才能抵达叙利亚,海路则绕不开北约控制的直布罗陀海峡或土耳其海峡,倘若战事旷日持久,一切都可能发生变化。

从这点上看,普京或俄罗斯应该不希望叙利亚军事干预延续太长时间,“借打促谈”,获得西方、地缘政治势力更多让步,在叙利亚赢得更有利地位,乃至在乌克兰等其它问题上捞到更多好处,才是其最根本的目的。但这些目的是否能够达成,一旦无法在短期内达成俄是否“见好就收”,想“收”又能否“收得住”,恐怕都只能走着瞧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