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20-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受到英国王室、政府和工商界隆重接待。访问期间不但达成了多达29款的《中英联合宣言》,成就了超过行前最乐观预期的400亿美元合作意向,而且两国间的关系定位也从原先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升格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英国政府政要更以希望中英两国成为更加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英国希望和中国建立“黄金般的关系”、“成为中国在西方最佳合作伙伴”相标榜,俨然一副“中英交情与众不同”的姿态。

但10月26日也即习近平主席结束访英行程后仅两日,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德国驻华大使柯慕贤便在中国国内权威媒体《人民日报》联合发表《德法是中国在欧盟的核心伙伴》一文,在通报德国总理默克尔(10月29-30日)、法国总统奥朗德(11月2-3日)将分别访华同时,特别强调两国均已在多年前与中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国家,并表示“放眼世界,尤其在欧盟,没有哪两个国家像德国和法国在政策上如此紧密协调”。

尽管全文洋洋洒洒,只字未提德、法、中之外其它国家,但和英国在“伙伴问题”上较劲的意味却跃然纸面。两位大使言简意赅地暗示,首先,德、法二伙伴所能给予中国的某些合作,是“全球全面”的英国所不能或不愿给予的;其次,德、法打的是欧盟内“组合拳”,力图以“伙伴拍档”的互补优势取胜;第三,文中用很大篇幅谈及“全球性危机”对世界秩序的挑战,以及德、法、中在应对全球性危机中合作的必要性和潜力,强调两国“均愿与中国一道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意在暗示它们同样可以且愿意成为中国的“全球”伙伴。

短短两三个月内“三个伙伴”联袂和中国公关,和今年上半年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加入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一样,均表明在如何与新兴国家发展关系、如何维护和建立全球秩序等问题上,欧洲各国意见相近,即“务实、承认现实、谋求有利于自己前提的互利互惠”,而和美国的立场间存在较大反差。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与各自所处位置不同有关:美国自二战后一直处于“地球领导者”地位,不论朝野都很难放弃这种“优势意识”,即便政府或行政职能部门站在自身位置上可以高瞻远瞩,却难免在国会、利益团体和舆论公众压力下步步后退,IMF和世行改革,让新兴国家获得与实力相称发言权,原本是美国政府主动提出的,结果却自食其言,奥妙固在于此,越早落实对美国越有利的TPP因美方屡屡在谈判要紧关头追加要价,结果拖到2015年底,且已不复最热门时气象,说穿了也还是这种“只占便宜不吃亏”、“美国天生是领袖”情结作祟。与之相比,“老欧洲”各国中的强国如英、法、德,却早就“曾经沧海”,不会为了早成明日黄花的所谓“优势心理”而放弃务实,对这一点,不论身为“欧盟支柱”的德法,还是总习惯在欧盟内“光荣孤立”的英国,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三个伙伴”的地位、优势不同,风格也各异。

德法至今在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保持着相当水平和实力,其国内市场容量也较大,在向中国输出高科技等方面也相对大方,中方既“有卖”也“有买”,“伙伴关系”在这些领域显得更为密切——当然,这方面的摩擦也相对较多。

与之相比,较早实现产业转型的英国在创意产业和金融领域得天独厚,也乐于和中方在这些自己占优的领域“伙伴”一把,而在吸引中资方面英国则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慷慨独树一帜,和中国企业在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C项目上合作的法国,自己恐怕未必敢在类似项目上如此大方,而中国高铁突破欧盟市场壁垒的决定性关卡——欧洲TSI(欧铁互联互通技术规范),选择除了英法“欧洲之星”外无高铁的英国,而非在高铁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德、法作突破口,恐怕也要现实得多。

不过另一方面,不论是否带“全球”二字,中国和“三个伙伴”在双边以外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暂时恐怕都较有限,这不仅因为在上述地区,彼此间利益交集仍然较少,更因为美国因素的挥之不去,和“疏不间亲”的规律使然——这“伙伴”那“伙伴”,英美法三国和美国间终究更“伙伴”得多,甚至它们三家之间的交情,也好歹要比远在东方的中国“伙伴”瓷实得多。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