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0月29日,正当中国共产党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期间,中国有关部门出人意料地宣布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宣布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自1978年9月起就开始实施的、严格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就此基本划上了句号。

财经界永远是对题材最为敏感的,早在“全面二胎”放开消息公布前数日,多家中国国内媒体就相继发布了所谓“二胎概念股”专题研究报告,认为“全面二胎”将促使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并形成“适度婴儿潮”,从而令相关产业受到直接或间接提振。一些研究报告还具体列出了所谓“二胎概念股的八条主线”,包括母婴医疗、儿童用药、奶粉、母婴生活用品、玩具、婴幼儿教育、儿童服饰、MPV汽车等八大类,个别“婴儿概念股”则在“全面二胎”消息公布前后连拉了两三个涨停板。

国内如此,国外也不闲着。

率先作出联动反应的自然是婴儿奶粉企业。10月29日“全面二胎”政策传出,隔夜美国股市上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大户美赞臣股价大涨3%,达到两个多月来在峰值,证券分析师们也迫不及待地将美赞臣的评级上调为“买入”,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甚至韩国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商都纷纷表示,对中国实行“全面二胎”的消息感到“鼓舞”,称之为“出乎意料的好消息”(原本他们和许多国内分析家、观察家一样,预料到五中全会会进一步放开二胎政策,但未曾料到会如此“一步到位”),并认为中国“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实会刺激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需求的扩大,它们或表示“这对我们是个福音”,或不免担心“产能跟不上白白错过大好商机”,或信心十足地强调“我们早就准备好了”。

除去奶粉行业,玩具、旅游、奢侈品等行业的国外厂商和相关分析师、投资者也纷纷作出乐观表态,认为中国“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实,将为他们带来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潜在商机。10月30日,也即中国宣布“全面二胎”政策的第二天,迪士尼公司执行长罗伯特.伊戈尔(Robert Iger)在上海出席南加州大学全球会议时当众表示,要为中国开放“全面二胎”一事给中国领导人写感谢信,因为“必须感谢你们给我们(预计在2016年春天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等迪士尼产业)送来了孩子”。

迪士尼执行长的话当然应被视作一句玩笑话,却的确代表了相当多一部分人、包括“二胎产业”业者、投资者和中外普通观察家对“全面二胎”政策放开的第一反应:“全面二胎”将为中国这个目前全球人口最多,但因长期实施“一胎化”政策而面临“未富先老”压力的国家带来又一股婴儿潮(或伊戈尔所言“孩子”),这理论上应该“翻番”的“中国孩子潮”将首先为诸如母婴用品、配方奶粉和妇婴医护产业等带来市场福音,而后随着这些“二胎一代孩子”的逐渐长大,为之配套的各产业(如教育、文具、技能培训、纺织服装……)也会一个个依次进入“二胎红利享受季”,而这“二胎一代”的长大成人、娶妻生子、生老病死,自然又会让从房地产到旅游业,从保健食品到各项保险的一系列产业相继水涨船高……总之,这将是在某些预言家口中“能为所有人带来好处”的特大福音。

当然持不同意见者也并非没有。如针对某些分析家和财经媒体将纺织服装业也列入“二胎受惠行业”范畴,法国、印度财经媒体上都有人指出“恐怕未来的发展会正好相反”,他们的理由是,一旦中国因“全面二胎”的落实和生效,重新获得本来已被预计在2019年左右就将开始消失的“人口红利”,目前因廉价劳动力匮乏而势成明日黄花的纺织、服装、低端加工制造业等,就可能重新被注入活力,一旦果真如此,刚刚因中国压缩过剩产能及劳动力成本差距缩小而送了一口气的国外相关产业、企业,就势必要“吃二茬苦、受二茬罪”,再次尝到铺天盖地“中国制造”及其“价格战”、“产能海”的厉害。

对于这种突然热闹起来的“二胎红利”热潮,海外专业人士中当然不乏冷静的声音。

如针对美赞臣等婴幼儿配方奶粉股票的应声大涨,一些机构和分析家就已开始泼起了冷水,野村证券分析师大卫.海耶斯(David Hayes)就指出,市场在得知中国放开“全面二胎”后随即狂炒热捧那些从事与中国婴儿食品相关业务企业股票,在他看来“是一种过度反应”,是此前常见的“对中国政策变化反应过度的市场习惯”;澳新银行也告诫投资者和业者,中国“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广会给澳洲奶粉业和乳业带来一定积极作用,但“切勿高估其影响”。

确如这些持冷静立场分析们所言,从“一胎化”到“单独二胎”再到“全面二胎”,对中国社会而言将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和社会转变,人们对此将有个适应和反应过程,“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开始大量生育二胎”,家庭和夫妇毕竟不是微波炉,不可能“即插即用”,更不可能让热就马上热,叫冷就立刻冷,所谓“送来孩子”固然是可能的、可以的,但恐怕很难有那种“踩着点出生、成长”的、“成建制”的“孩子们”。

这还仅仅是“全面二胎”的“婴儿潮市场效应”制约因素之一。

从美赞臣到迪士尼,形形色色、各行各业对“全面二胎”发出“终于来了”欢呼的经营者、投资者和观察家们的种种乐观情绪、意向、建议和指点,几乎都建立在“中国孩子是相关进口产品、服务的最重要消费群体,他们人数的倍增将必然导致市场容量的翻番”。但这种逻辑似乎想得过于简单了:正如许多中外冷静观察家所指出的,从阶层而言最有消费能力的城市中产阶级因社会福利体制不配套、事业育儿难以兼顾、生活态度和方式发生改变等种种原因,对此前“单独二胎”在2013年的推出就态度冷淡(尽管他们中许多人符合这一政策,早就可以生二胎),不少人甚至连“生一胎”的态度都显得犹豫、勉强。相反,那些农村的低收入者对生育二胎绝少犹豫,他们中许多人事实上早在政策放开前就生了二胎甚至不止二胎,但他们消费海外相关产品的能力和意愿都是最差的。

不仅如此,应该客观地认识到,海外“二胎产业”相关产品、服务在中国市场的热销,是建立在“富养”理念在城市中产阶级以上阶层被普遍认同,以及这些认同“富养”理念阶层普遍具有较高消费能力和价格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二胎产业”的海外产品、服务,价格普遍较高,也很难说是什么非消费不可的“刚需”(尽管不少相关品牌及其推广者会竭力试图让人们相信这一点),即便许多如今的类似海外产品、服务消费大户真的生了二胎,生活压力和负担的倍增,以及收入水平的相对停滞(考虑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以及职场对“母婴问题”的高度敏感,“二胎家庭”收入“打折”的概率是不小的,对于中产阶级双职工家庭而言尤其如此),都会严重削弱“二胎爸爸妈妈”们购买、消费“二胎产业洋货”的能力和意愿,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子女和家庭的财务和未来发展——反正他们的父辈、祖辈,原本一直也就是那么做的。简单说,不能因为“一胎的市场红利是50元”,就想当然耳地断定“二胎的市场红利是100元”。

不过上述算法仅仅是实体经济和业者的逻辑,而此次“二胎红利”和“二胎概念”的炒作,从“预热”起就带有浓厚的投机和杠杆意味,投机者所借重的其实是“中国全面二胎”这个很容易引发市场热潮并激起投资者共鸣的炒作概念,而非真的看重“二胎产业”红利回报的本身,如果说真正的“婴儿进口配方奶粉概念”——美赞臣隔夜在美国市场涨幅只有“内销转出口、出口转内销”的纳斯达克奶粉“中概股”——圣元国际约1/3尚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充其量和“二胎概念”沾边的中国深交所股票——海伦钢琴也连拉三个涨停板,就已经明白提醒市场和公众,这就是又一次借助题材、概念的杠杆炒作而已。

明白了这些就该懂得, “二胎红利”当然是确实存在的,但这个存在却是虚虚实实且虚实相间的,就短期而言,则更多集聚在证券和杠杆市场,而非“二胎产业”本体——海内或海外,恐都是如此。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