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反恐武器

 

日前一位四川潘姓男子在中外媒体和网络上高调宣称,自己已抵达叙利亚,加入反ISIS的战斗行列。对此许多人议论纷纷,有称赞其“敢想敢干”、勇于行动和富于正义感的,也有认为太过危险、不应如此莽撞的。

对于潘某的这一行为,其家人不免心惊肉跳,他的姐姐通过媒体呼吁“赶紧回家”,对此人们的评价同样分化,有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潘某理应赶紧回家的,也有人主张“天下之大不反恐则无净土”,觉得家人不应只考虑自家亲情,拖一心干一番大事业的潘某后腿。

首先应该毫不含糊地指出,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是社会安全的最大威胁,而且无孔不入,到处蔓延,一味回避或以为事不关己都绝非正确态度,你不反恐,并不意味着恐就不会反你,认为“我们是普通人、反恐关我甚事”的看法是错误和片面的。

但潘某的反恐“壮举”却并不值得鼓励,甚至可以说是不足为训的。

从其家人的介绍可知,年已25岁的潘某在学业上仅念到高中,在工作上也并无突出表现、甚至努力,而是热衷于“穷游”和上网。旅行和想象固然是每个年轻人的天性和自由,但这样做的前提是自食其力,而成年已久的他不论“穷游”或“反恐”,都需要“啃老”、求助亲友或“化缘”,这样的做法至少表明,支持其“义举”的物质基础是单薄的。

那么,支持其“义举”的思想基础呢?

从其在网络上留下的纪录可以看出,他血气方刚,富有正义感,且不愿停留在“说”的阶段,也急欲表现自己,因此不但迫不及待地公布自己“战地照片”,还接受了海外媒体的采访。但他的文化程度并不高,字里行间也缺乏对当地局势和恐怖组织背景的深刻了解,给人的感觉是这种义愤固然感人,却仍旧停留在自发、朴素的较低层面上。正如许多人所指出的,反恐战斗是艰苦、漫长和充满风险的,义愤和血气固然可贵,却并非长期支撑投入这种斗争的“长效燃料”,一旦最初的新鲜、刺激、名声大噪和轰轰烈烈被单调、闭塞、血腥、恐惧、蛮荒和孤独所替代,这种自发、朴素级别的反恐激情,是否能持之以恒?不仅如此,建立在朴素义愤、正义感而非理性和充分了解基础上的“正确行动”很可能是一柄双刃剑,因为在复杂舞台上的每一方都会竭力宣称自己才是正义的一方,而要辨别真伪,仅靠激情和义愤是绝对不够的。

潘某没当过兵,身体也并不强壮,从其发布的照片看,AK步枪和火箭筒在他手中,至少目前并不能充分发挥威力。当然,百炼可以成钢,战场上可以锻炼战士,但冷静地说,对于个体而言并非每块“生铁”都有成钢的运气,且军事素质越低,这种运气也就越小。

普通人原本有自己更强大、更能保护自己的反恐武器:原教旨恐怖主义最大的野心,在于让全人类和整个社会照着他们的“规矩”去生活,而他们最阴险的计划,就是通过制造恐惧,干扰、破坏人类社会的正常生活,让劳动者不能正常上班,学生不能正常上学,消费者不能正常购物,旅游者不能正常旅行,让每个家庭不能不能阖家团圆、安享太平生活,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员,最有力的反恐武器,就是努力学习、工作、生活,照顾好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并用这一切明白无误地告诉恐怖主义者——我不怕你,你也无法从我这里得逞。

或许潘某在战场上也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反恐力量,但相对而言,选择“普通人的反恐武器”对反恐大业、对他、对他的家人而言都更有利,也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据悉在“一举成名”后这位年轻人在网上流露出一丝懊悔,觉得自己仅顾出名而忽略了可能给父母亲人带来的风险是不妥当的,其实父母亲人同样担心和牵挂置身险地的他的风险。作为一个成年人,如何选择是自己的权利,但个人希望他能选择“普通人的武器”,回到现实中,先去追求一份踏踏实实的工作、学业,或寻求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至少在重返一线战场前,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足以保护自己和消灭敌人,让亲友少一点负担、多一些放心感的人。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