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地域歧视这东西,古今中外在在有之:邯郸学步里的邯郸人显然在歧视走不好“邯郸步”的外地“盲流”,四九城时代的老北京也曾毫不掩饰对说宝坻话、唐山话、天津话、保定话……过客们的轻蔑,至于巴黎、伦敦、莫斯科……从穿衣戴帽到举手投足,都俨然一套敝帚自珍的范儿,一部30年前印度老电影里,某孟买青年的乡下岳父见女儿女婿住在鸽笼般小公寓里不由嘟囔“在我们乡下我女儿的洋娃娃都有自己的卧室”,登时遭到亲家公一声断喝“可这里是孟买”,或许这个场景,正是这种古已有之、如今却变了味的地域歧视最形象的折射。

日前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称有专家建议北京老人外迁户籍,以解决养老问题,从后续报道看,这又是一起典型的“标题党惹祸”事件,倘读者不是只看被网络媒体“提炼”的标题,而是看完全文,自有另一番间接。问题在于这么个点一点就能看明白的噱头,却照例引发“地域狗斗”,不少以“老北京”自居的人一面大谈“文化留恋”,一面很“不文化”地对“外地狗”大张挞伐——当然,他们的对手也未遑多让。

这当然绝非北京一城一地,或“外迁户籍养老”一事的问题,自北至南的一线城市差不多都存在这种现象,且几乎任何话题都可能引发这种一地鸡毛的“地域狗斗”——从计生、入学、就业这样的人生大事,到看球、吃饭,甚至“豆腐脑是咸是甜”,都可能引发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地域厮斗。

如前所述,地域情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社会常态,每个人都不免对自己生长并熟悉的环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得意时视之为发祥地,失意时便当作避风港,待得年岁渐长,又不免倚作心灵寄托和回忆“背景板”。这样的地域情结是执拗的、感性的、主观的,“我老家的烧饼最好吃”未必确乎如此,但沉醉其间的回忆者便真个这么想的。

但当今中国大陆的“地域狗斗”,却绝非仅仅因为对文化的留恋而激发,恰相反,让当事人“一点就着”的并非文化或情怀,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信前面提到的“标题党”若仅将话题浓缩为“外迁养老”而非“外迁户籍养老”,这场“狗斗”就算打起来也断不至于如此激烈“凶残”,事实上当今中国大中城市老人退休后去老家、乡下养老是很普通、甚至有点时髦的事,只要不提“迁户口”,谁也不会恼,而户口所涉及的当然不是什么情怀或文化,而是附着在户口之上的种种福利(或干脆说“特权”):入托、入学、升学、就业、各种补贴……任何一个生长在当代中国“气场”者,都明白这一切到底值多少钱。

正因为这种新时代“地域狗斗”的背后并非文化、情怀而是附着在地域上的实际利益,一线城市的“地域党”里才会见怪不怪地夹杂着许多刚获得户口或压根只有暂住证的某些“新XX人”,因为对这些已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并被老家亲友视作“成功人士”者而言,故乡再好,自己“变现”的机会却在连户口都吝于给予的大都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部印度老电影中,女主角虽不住向乡下老爹抱怨孟买“不清新”的生活,但当老爹心疼地建议“干脆回老家”时她却斩钉截铁道“不,这里是孟买”,所谓“地域情怀”,如今也不过如此。

也同样因为新时代中国大陆“地狱狗斗”的实质是“地域身份附加值之争”,此次“老人户口迁移假说”引发的愤怒,才会耐人寻味地主要发生在平均年龄年轻得多的网民之间,道理很简单,老人们已步入“夕阳红”,户口和城市身份所赋予的种种附加值对他们而言其实已不再重要,他们对故土的留恋真的是“情怀”、“文化”为主,所以纵有不满,也会表现得“情怀”、“文化”一些,而他们的儿孙辈就不痛了,不但自己的,父母辈户口、城市身份上的附加值,对他们而言同样是沉甸甸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