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更多过剩劳力的出现,又一轮“非洲土地神话”被以各种方式和口径抛出、炒热。
一种是以“弘扬国威”或“指点财路”的“正面方式”炒作,如宣称“非洲土地便宜水稻一年三熟”、“种粮食可轻易致富”,宣称“中国人已在非洲买下大片土地”、甚至“非洲某地已成为‘国中之国’完全由中国人说了算”,或煞有介事地描绘一番一旦“非洲南泥湾变成非洲米粮川”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将是怎样一番光景。这一种人,不妨称之曰“强汉派”。
另一种则相反,通过渲染“中国政府人为向非洲有组织输送大量过剩农民”、“中国官方在非洲圈地”等,将中国描绘为21世纪“不流血的新殖民者”、“比老牌殖民者更贪婪”,指责中国将通过“跑马圈地”掠夺非洲土地和农业资源,在非洲实现“帝国主义梦想”。这一种人,不妨称之为“新殖民帽子派”。
更有意思的是,上述看似观点针锋相对的两派,有时却会用近乎相同的语言、逻辑和论证,去兜售其彼此南辕北辙的论点——如他们都喜欢用“中国农民和资金将把‘黑非洲染黄’”的说法,只不过“强汉派”想借此渲染“大汉声威”,而“新殖民帽子派”则想借此抨击“黄祸”而已。
然而真相其实只有一个。
首先,非洲土地资源固然丰富,却有许多“先天不足”。
尽管可耕地面积占全球12.4%,但由于生产力落后,基础设施低下,非洲粮食总却仅占世界粮食产量的5.1%。由于缺乏农耕传统和积淀,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农田土地贫瘠,土质也不适合谷物栽种,土层薄不利深耕。尽管热带地区广阔,温度、日照等条件较佳,但其它自然条件未必符合,如不少位于非洲西海岸的农地是所谓“反季节农地”,高温季节和降雨季节相反,农地分布较广的地区往往干旱缺水,而多雨的地方又热带雨林密布。非洲是著名疫区,存在着包括血吸虫、萃萃蝇等严重妨碍农作的大面积疫区……对此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各跨国农业公司和各国际组织都十分棘手,其中一些问题非进行大面积战略性投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有些甚至即便作此投入也未必能解决问题。
其次,在非洲大规模经营存在许多政策性、文化性障碍。
在非洲是存在一些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国家,如津巴布韦、肯尼亚等,但这些国家几乎都制订了严格的农地保护措施(土地国有、外国经营者准入限制、土地自由转让限制)等,以保护本国基本战略利益,同时安抚本国社会和政治支持者。如在肯尼亚,农业经营者阶层是社会和经济重要支柱,在津巴布韦,“土改”后获得土地资源的“非富即贵”,在马达加斯加,小自耕农是人数最多的选民阶层……可想而知,让中国人在当地“跑马圈地”、尤其将中国劳动密集型农业的一套移植过去,会是怎样一番光景——输出大量农民不仅不划算而且必定会引发政治上轩然大波,反之,雇佣当地大量劳动力则会严重降低生产效率,且引发土地兼并、环保等社会问题。
中国有没有向非洲输出过“官办农业”?当然有。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就有组织、成建制地向非洲派遣过农业专家、农业队,向一些非洲国家传授了种植水稻、涵养耕地、兴修农田水利等技术,这种官方农业交流、合作项目至今仍有延续,但规模有限且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很大试验性质。这类农业项目有时可营造小片“高产田”,但在非洲并不具备推广的商业可能——至少现阶段不具备。
商业性农业开发项目同样存在,且也有一些取得盈利,但平心而论,炒作成分大,水分多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如2007、2008和2012年三度被炒热的“保定村”,最夸张时声称“遍布非洲28国”、“在非中国农民多达75万”,渲染“非洲农地不要钱,要1000公顷就给1000公顷”、“仅在乌干达某地就拿了42万公顷农地”等“非洲遍地黄金”信息,“新闻发布会”一直开到中南海,更对反面信息千方百计打压,但实际上28“保定村”近乎子虚乌有,“42万公顷农地”至今不知其在何处,一次次吹大的“气球”又一次次吹爆。又如2009年起同样被炒了3轮的“马达加斯加种粮回报丰厚”,最初渲染“马达加斯加永久出租土地给韩国大宇”,接着“中国因素”横空出世,继而这条“中国威胁论的最好证明”被国际多家传媒反复引用,又被国内“强汉派”到处添油加醋、兴奋转发,从“左右”两方面起到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类商业性项目的夸张炒作,有些是当事企业希望利用非洲法制和市场规则不健全,且天高皇帝远、中国投资者和普通人不熟悉,达到“廉价商业推广”的目的,如山东高速、中兴通讯等都曾炒作过所谓“300万公顷非洲棉花种植项目”,但实际上项目规模只有区区几百公顷而已;有些则是希望借子虚乌有的“非洲财富神话”圈钱、圈项目,把急欲寻找资金出路的国内投资者(尤其路子少、消息闭塞的农村中小投资者)“套牢”,一再被戳穿谎言的拙劣“保定村”神话之所以隔三差五就会重演一遍,奥妙正在于此。还有一些则是当地政治博弈的结果,如马达加斯加“农地风波”,实际上是当时意在夺权的政客拉乔利纳利用自己是该国最大电台、电视台和网站老板便利,给时任总理拉瓦卢马纳纳抹得黑,他也趁机喊出“不把土地出卖给外国人”的口号煽动民意,并最终夺权成功。当然,一些私商出于种种目的,也暗中参与或附和了这种本土化的操作。
非洲农业的确存在许多机会,但鉴于其现实和条件,中国或任何国家以官方身份大规模介入是不可取、不可能,目前也并没有操作的,而在商言商,针对非洲的大规模商业性农业投资项目,真正有“钱途”的,目前只限于国际市场成熟、附加值高的某些经济作物,如咖啡、油棕、可可、腰果、各类香料和药材、棉花、花生、烟草等,但这些项目或因其战略价值而受到当地“准入”保护,或已被国际资本抬高了门槛,至少绝非普通中国农民和中小型投资者所适合。
鉴于国内目前过剩产能严重积压,大量民间闲资找不到出路,而非洲又具备神秘性、遥远性和“局部不可知性”,正适合包装出一个又一个土地和财富神话。作为一个老非洲,在此善意提醒大家,过于离奇的事往往是虚幻的,“非洲土地神话”是“层累地创造”,大多数骗局都会在几年后由同一伙人用几乎相同或稍加修改的方式再次推出,多动动手、动动眼睛和头脑,识破骗局,避免传谣信谣和上当受骗,并非很难的事。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