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卡是否应兼具“绿灯属性”?
据媒体报道,1月17日在“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上,挪威石油中国区总裁陈新华表示,作为首批拿到中国绿卡的外籍人士之一,当时觉得绿卡很有吸引力,但“去银行不能开户,办企业依然算外资,买火车票也不能用”,因此“越来越感觉没什么用”。
对陈新华的这番感慨,感同身受的有之,产生共鸣或深表同情者也大有人在。但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绿卡的属性本就只限于证明外籍人士有权在华永久居留,无需另行申办签证”,银行卡、火车票之类“你拿护照不是可以随便办随便买么”,认为这纯属“矫情”,更有甚者,对“这路矫情人”随手扣上顶“公知”的帽子。
认为陈新华式抱怨是“矫情”者,大抵认为绿卡只是一种颁发给部分外籍人士的身份证明(在欧美一般简称“ID”),是绿卡而不是“绿灯”,办银行开户、企业注册和购买火车票这类事本就不该属于绿卡的附加属性,就此抱怨是没道理的。
认真说,这种见解并非是强词夺理,“绿卡”严格说就是“外籍公民永久居住证”,许多国家都有,只是名目各不相同,附加的条件和“永久”的定义也大相径庭,其中有些对申请者的工作性质、财产状况、语言能力有严格要求,有些对获得者有居住时间、地点的限制条款,若违反则“永久”也将不再永久。有些国家会规定非公民及永久居民则不能从事某些事务(如不能投资某些领域,不能置办不动产等),但诸如开户、买火车票之类的确是“于绿卡何干”。
问题在于,中国的确存在这种所谓“绿灯属性”。
相信给“矫情人”扣上大帽子的部分网民也不得不承认,在中国现实环境中,的确有些事是“非持身份证不能办”的(比如开A股股票账户),还有些是勉强能办,但十分麻烦的(比如陈新华所提的买火车票、尤其在线买高铁车票及自助刷票和进站,以及在银行开户和办理各种银行业务)更有些场合表面上“百无禁忌”,实则只认身份证,连中国护照都不好使,就更别说外国的了(别的不说,去博物馆拿护照刷刷免费入场券试试就知道了)。
当然,任何国家都多少讲究“内外有别”,有些场合不对“外人”开放或设限,本也是正常的事。无如在当今中国这种“红绿灯”未免稍多了些,许多在国际上并不需要设“红绿灯”的范畴、场合,在中国也是照设不误,且相对于多少自带些“绿灯属性”(当然也是有限的)的身份证,其它ID可谓相形见绌,在这种情况下抱怨一下“绿卡不绿”,也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抱怨不解决问题,骂人、扣帽子则更带有“何不食肉糜”的“小天真”(假定他真不知道“绿卡不绿”而非明明知道还要骂人),解决之道其实是有两条的。
一条是“减少红绿灯”,即在不必须的场合尽量不强制性要求出示身份证,并通过建立统一的个人资信系统帮助其实现并减少可能的副作用。倘“中国绿卡族”能像在北美的“绿卡族”那样,凭一张驾照就能开户、登机,除非“别有用心”,他们当然不会强求绿卡“绿灯化”。
另一条么,倘有关部门仍然不愿拆除目前遍布各领域的“红绿灯”,又不想听到这么多“绿卡不绿”的抱怨,不希望这点“小事”影响了争取海外人才、资金进入中国的大计,那就请尽快酌情给中国绿卡附加上一些必须的“绿灯属性”——你让人进城却不让人好好过街,人家弄不好可是真的要绕城而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