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寨卡”并不过年

 

2月9日国家卫计委通报称,中国已确诊一例输入性“寨卡”(Zika)病毒感染病例,被确诊患者为34岁男性,系稍早前赴拉美委内瑞拉“寨卡”疫区旅行而感染。

自去年4、5月间“寨卡”疫情在巴西集中爆发,并在去年10月加剧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确诊感染病例,在疫情最严重的巴西、哥伦比亚、巴拉圭、萨尔瓦多、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数以万计的人被确诊感染,携带病毒者根据WHO1月25日发布的警告,今年内可能达到300万至400万人。由于本轮疫情和婴儿小头畸形并发,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后者的集中爆发和“寨卡”有关,而小头畸形婴儿很容易并发智障,这引发了广泛的恐慌。自2月1日起,WHO已将“寨卡”这种虽早在1947年便发现、1952年便正式命名的病毒所引发的疫情,宣布为“突发性公众事件”。

此次中国首例“寨卡”确诊感染者2月2日从委内瑞拉返回,5日回到居住地降息赣州市赣县,6日便被隔离治疗,9日即确诊,春节期间有如此效率,是难能可贵的,但大家过年,“寨卡”却并不过年,尽管WHO专家表示,“寨卡”不是第二个“埃博拉”,临床症状相对温和,且迄今并未发现任何“从人到人”的传染病例,感染者自香港、深圳入境后一路迤逦返乡,所接触过的人应该不会受到感染,但疫情攸关无数人健康乃至生命,攸关社会安定,还是“小心驶得万年船”,不要怕“折腾”地去善后更为稳妥,大过年的,追根溯源,一一盘查确诊患者一路接触过的人,恐怕是会有些“讨人嫌”的,但该做的事总得去做,这也是为了大家好。

直至目前为止,已知的“寨卡”病毒传播媒介只有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两种,唯一已知的传播途径,则是上述两种蚊子叮咬病毒感染者后再叮咬他人,因此消灭卫生死角、减少蚊虫密度,对预防疫情至关重要。中国幅员辽阔,南方许多地区即便春节期间也存在适宜蚊虫栖息繁衍的“小气候”,而即便在北方,由于暖气、空调等的普及,“越冬蚊子”如今也并不罕见。春节期间是亲朋好友聚会往来、觥筹交错的时段,也是容易出现适宜蚊子繁衍卫生死角的密集期,对此尤其不能掉以轻心。群防群治,是中国近几十年来消灭一些恶性瘟疫的“看家法宝”,春节期间也不应“刀枪入库”。

一些熟悉“寨卡”细节的朋友或许会指出,“寨卡”在此次大流行之前素来被称作“温和性黄病毒瘟疫”,症状期轻,感染者大多在一段时间后不治自愈,相较于疟疾、黄热病、“埃博拉”等动辄夺去成千上万人生命的恶性热带病,显得似乎没那么厉害。但近几十年来瘟疫病毒的变异速度明显加快:一些原本不能“人到人”传染的瘟疫,如今开始发现“人到人”传染的病例;“埃博拉”等本来局限于非洲内部传播的瘟疫,如今已发现多例非洲以外相互传染的病例。虽未正式认定、但基本确认和“寨卡”有关的小头畸形婴儿并发症,此前也从未被发现过,但此次仅巴西一国就已上报婴儿小头畸形病例4000多个……从某种意义上讲,此番“寨卡”在拉美的突然大规模爆发,某种程度上就是掉以轻心的结果。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内有昔日“非典”留下的教训,外有巴西等拉美国家此番“寨卡”大爆发给出的警示,中国人理应趁事态可控,做好该做的一切,须知我们过年,“寨卡”并不过年——更何况这还是一种迄今既无特效药、又无特效疫苗的瘟疫呢?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