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荒野猎人》与荒野猎人

 

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电影《荒野猎人》(The Revenant)成为第88届奥斯卡奖最大赢家,一举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摄影三项重头大奖,“万年功亏一篑”的迪卡普里奥(Leonardo Wilhelm DiCaprio)也凭借这部重头戏“咸鱼翻生”,可谓皆大欢喜。

影片叙述的是一个带有浓厚西部片色彩的荒野求生故事:1823年一群皮毛贸易商前往冰雪覆盖、人烟罕至的密苏里丛林猎取皮毛,途中遭到印第安部落伏击,逃难中男主角休.格拉斯(Hugh Glass)在探路中遭到灰熊袭击身负重伤,同伴留下3人照顾格拉斯后离去。不料大多数同伴远离后,其中两名留下的人为自保而抛弃奄奄一息的格拉斯,甚至杀死持异议的第三名同伴,格拉斯历经艰险终于脱困,并放弃了亲手报复,最后则是个相对“大团圆”的结局——原住民部落因已找回被白人绑架的酋长女儿而放弃了袭击,抛弃格拉斯的罪魁祸首则恶有恶报。

许多影评都强调“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休.格拉斯实有其人,也的确存在这段令人震撼、感动的荒野求生往事。事实果真如此么?

1824 年,一位不知名的费城律师、业余小说家在报纸副刊上首次叙述了休.格拉斯的故事。

照故事的说法,休.格拉斯是土生土长的宾夕法尼亚人,父母是爱尔兰北部来的移民(因此他具有耐寒基因),他本人曾在1816年因故沦为海盗,两年后只身跳海脱逃,泅渡抵达今天德克萨斯州的加尔维斯顿(当时那里还是墨西哥的领土),再往后,休.格拉斯莫名其妙被一个名叫伯尼的印第安部落抓获,又莫名其妙地没有被杀害,反倒和部落里的一个姑娘结婚。1821年他带着妻子获准离开部落,迁居圣路易斯,后来还曾多次充当伯尼部落和美国联邦政府谈判的信使和翻译。

故事中叙述称,1822年自认为生活并不如意、渴望改变命运的格拉斯看到一则由阿什利将军(General William Henry Ashley)发布的广告,呼吁有志者踊跃参加自己组建的百人密苏里皮毛狩猎队,格拉斯慨然应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1823年6月在一次皮毛狩猎中,狩猎队遭遇阿里卡拉部落袭击,狩猎队被迫分散,一部分人照原计划由密西西比河水路行进,格拉斯则和另一部分舍水就陆,打算取捷径前往黄石河宿营地。故事里收录了一封据称是格拉斯写于6月2日的信,信中叙述一名同伴在袭击中丧生,和自己参与安葬的情况,并透露自己腿部也已受伤。

故事称,他们不久后抵达今天南达科他州帕金斯县沙德希尔水库一带时,负责哨探的格拉斯处于好奇带走了两只灰熊幼崽,结果遭到母熊袭击,他打死了母熊,自己也被咬成重伤。

阿什利认为格拉斯已不可能生存,要求两人志愿报名留下照料,待格拉斯去世后再将他妥为安葬,布里杰Jim Bridger和菲茨杰拉德John S. Fitzgerald自愿报名,并发誓会保护格拉斯直至其自然死亡。

阿什利率领大队走后不久布里杰和菲茨杰拉德就开始为格拉斯挖掘墓穴,但据说他们很快遭到阿里卡拉部落再次袭击,两人仓皇逃走,不仅丢下格拉斯不管不顾,甚至拿走了原本属于后者的武器和装备。他们一口气追上大队,声称格拉斯已经去世了。有一种说法是,只有菲茨杰拉德知道格拉斯并没有死而只是昏迷,而布里杰并不知情。

格拉斯醒来后发现自己孤零零被抛弃在雪野,赤手空拳,腿部骨折,伤口溃烂,距离当时最近的“文明定居点”基奥瓦堡也超过200英里,他凭借惊人毅力,穿着同伴为他准备、还没来及给他换上的寿衣,在雪地上向基奥瓦堡爬行,为了防止感染坏疽病,他特意未清除伤口上的蛆虫。

凭借山丘作为地标,他向南爬到夏延河,然后制作了一只木筏顺流而下,从夏延河飘入密西西比河,花了6周时间才抵达基奥瓦堡。期间他主要靠采集浆果和块茎,或拾取野兽吃剩下的肉食为生,还因为自己的妻子是印第安人,幸运地获得另一个印第安部落的帮助。

辗转归队的格拉斯在新营地见到布里杰,但由于后者是无心之过而原谅了对方,不过他仍发誓找到存心抛弃自己的菲茨杰拉德报仇,后来他发现对方入伍,驻扎在今天内布拉斯加州的阿特金森堡,他赶到阿特金森堡并找到对方,但耻于犯下谋杀联邦军人的罪行,因而最终放弃了复仇,不过他索回了当年被抢走、属于自己的步枪,并警告对方“最好永远不要退伍,否则我一定会杀了你”。

这个故事的结尾同样混乱不堪,包括一个类似的逃亡故事,和一个悲惨的结尾——据说他在1833年在离当年出事地方附近遭到同一个印第安部落的袭击,并因此丧生。

休.格拉斯到底是否真有其人?事实上这个争论早在他还没有被“写死”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时曾有读者质疑其中许多细节不合理、不能自圆其说,如格拉斯既然是有丰富荒野求生经验的中年人,又是北爱尔兰移民后裔,就不该蠢到去骚扰雪地中的熊仔,他所寄送的那封信也酷似故意留下的“背书”,其中充斥着自相矛盾的情节,如既强调“原住民没一个好人”,前面又娶了原住民妻子并参与政府和原住民部落的谈判,后面居然还能得到原住民部落的帮助。当时有读者指出,之所以如此是为了取悦读者(当时充斥着对原住民的偏见和对“垦荒者”的狂热追捧,所以必须显示主人公和原住民“苦大仇深”,但如果没有原住民部落帮忙,主人公的伤口无人处理、食物无从补充,六周荒野生存的故事就难以被当时普遍很熟悉西部生涯的读者所采信。更有读者认为,正因为这些“破绽”的存在,以及作者或媒体老板觉得后半截故事中的“水上漂”太过平淡,休.格拉斯才不得不画蛇添足地再去“荒野求生”一次,这次他没有受重伤,因此可以从陆路走以便增添更多生动情节——但也因此增加了更多疑点。最终这位匿名作者(有人猜测很可能就是办媒体副刊的编辑或记者,要么就是该媒体老板雇来的枪手)只得把格拉斯“写死”,以搪塞不断高涨的“如果真有格拉斯其人就让他自己出来说句话”的呼声。

不过格拉斯故事所反映的许多情节,在当时都是确实存在的:北美北部的皮毛捕猎兴盛一时,在美国独立前更曾是英、法竞相开拓北美北部的原动力,而且这个原动力和中国有关——北美皮草当时最大的主顾正是中国人;休.格拉斯就算是虚构人物,但阿什利捕猎队却在历史上切实存在,而且因为英才辈出,以“阿什利百人团” Ashley's Hundred的名字永垂青史。白人的西部大开发意味着当地原住民部落生存空间的缩小,因此彼此间冲突不断发生且有时相当惨烈,但也有一些印第安部落和拓荒者间建立了友谊和良好关系。至于遭遇熊袭和野外求生,在当年也并非没有可印证的真实故事发生,著名地图学家杰迪戴亚.史密斯Jedediah Smith就曾在1823年遭遇灰熊袭击并严重负伤,地点正在故事中休.格拉斯遇袭的地方,所不同的是既没有碰上原住民袭击,他的同伴也并未遗弃他。由于史密斯是名人,其遇熊袭击、荒野求生的故事广为人知,有人猜测“格拉斯故事”是以史密斯的事迹为蓝本所编写的,并加入了同伴抛弃、原住民袭击和复仇-宽恕等戏剧性情节以增加“卖点”。

尽管真伪难辨但人们还是热衷于传播“格拉斯故事”,1815年诗人内哈尔兹(John G. Neihardt)将他的故事写入自己创作的史诗,从此他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进入了历史,1966年第一部以格拉斯故事为主题的单行本小说《灰熊阁下》(Lord Grizzly)一炮走红,并成为1971年第一部“格拉斯电影”《人在荒野》Man in the Wilderness的蓝本,而此次奥斯卡大赢家《荒野猎人》的蓝本,则是2002年由庞克Michael Punke发表的小说《逃生者》The Revenant。在最新的“格拉斯故事”里,他的前期、后期生涯被大大简化,娶原住民妻子的变成了他父亲,本人的年龄被改小,“水上漂”改成陆地行走,复仇-宽恕的故事被彻底颠覆,而原本毫无来由“杀人越货”的印第安部落也被补上了“正当理由”并加上了温暖的尾巴——这当然是因为时代不同,必须这样去写才能“政治正确”(确切说是“读者心理正确”)。

如今在格拉斯传说中遇熊袭击的地方,已矗立起一座“格拉斯纪念碑”,这大约是想无声地告诉来自四面八方、追寻真相的好奇者——不管你们是否相信格拉斯或其事迹,“反正我是信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