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人物之哈基姆.伊斯梅尔:他留了下来

导语:45对于马来西亚籍留学生哈基姆.伊斯梅尔(Hazim Ismail)而言是不同寻常的一天,就在这一天,加拿大难民委员会(RBC)接受了其难民资格申请,他可以留在加拿大,而无需担心被迫回到在他看来“危机四伏”的祖国马来西亚了。

 

从“不友好的温尼伯”到“感谢加拿大”

 

虽然是一名年仅20出头的国际学生,看上去甚至还有些腼腆,但哈基姆.伊斯梅尔实际上很早就成为加拿大媒体的“报道人物”:2015126,这位2013年暑假后进入温尼伯大学心理学专业学习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就出现在主流媒体CBC的网站和电视屏幕中,当时他正以一名“异文化”学生的身份,批评温尼伯存在“种族主义问题”。

他在镜头前表示,自己其实本名“穆罕默德”,只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不友好的温尼伯人”格外“关照”,让他感到“很不舒服”,因此才会在平时使用“哈基姆”这个名字,即便如此,当别人看到护照或学生证上“穆罕默德”本名时,也依然会大惊小怪一番。

他还表示,由于自己肤色较黑,不少当地人潜意识地默认他不会英语或英语说不好,尽管当他开口后情况会好转,但依然让他觉得自己被“另眼相看”。在个别时候,他还可能在餐馆或别的地方碰上一些极端者,这些人看上去醉醺醺地,大嚷大叫着让他“滚回来的地方”。“这些行为我认为是种族主义行为”,当时他这样说,并引发了热烈争论。当然,他也热烈称赞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并认为“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人多接触,是打击种族主义的最有力武器”。

第二次他成为公众人物,已是2015117的事。

当时他和一名女性志愿者一起出现在一个名为“GoFundMe”的志愿活动中,他自我描述为“六亲不认的同性恋、无神论者”,“学费来源被切断,需要在20161月前筹集够该学期的学费”,他还对资助者表示“非常感谢”,承认“今后我恐怕很难用金钱回报”,但他誓言“效法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aidt )和保罗.布鲁姆(Paul Bloom)”,“学好专业知识加倍回馈社会”。

这一次他们的筹款活动获得空前成功:筹款标的为5000加元,但最终有140人捐款,总额高达6730加元,且一直到4月还有人继续捐款。

他第三次成为公众人物,就是此次在温尼伯举行的听证会了,作为RBC决定的受益者,伊斯梅尔本人并未发表感想,但他的律师巴希尔.汗(Bashir Khan)代表他感谢了加拿大“许多公众和舆论的支持”。

 

一夜间六亲不认

 

原来去年11月前后,伊斯梅尔突然发现,自己原本从没出现过问题的、由母亲汇入他账户的学费,突然没了“下文”。

马来西亚一家新闻网站报道称,当时正在加拿大探亲的母亲无意中发现自己儿子和男性伴侣在温尼伯一间同性恋酒吧的合影,登时觉得“完全不能接受”,恼怒的她不仅立即拂袖而去,还切断了儿子的财源。

伊斯梅尔试图和家人沟通,但始终没有回应,直到最后,一位表哥在网络社交工具上告诉他,他已经被家族“除名”了。

对此伊斯梅尔感到十分痛苦,他对马来西亚新闻网站承认,自己“变得十分痛苦,而且情绪也因不知所措而日趋偏激”,“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他当时称,自己和家人间的关系“需要时间来愈合”,他希望让家人认识到“同性恋者和无神论者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

问题是,马来西亚社会是否也这样认为?

直至目前,穆斯林人口其实只占总人口比例60%的马来西亚,同性恋行为仍是需要追究刑责的违法犯罪行为,更要命的是,这种将同性恋者视为洪水猛兽的意识并非“官样文章”,而是社会普遍的主流认识。那家当地新闻网站就指出,伊斯梅尔的家人之所以表现得如此决绝,就是担心自己亲属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令整个家族被当地社会边缘化。

不仅如此,在一些当地观察家眼里,公开宣称无神论惹得麻烦甚至还大于公开承认同性恋身份,因为尽管从宪法上,马来西亚尊重不同宗教或无宗教,但事实上对本身拥有许多特权的马来族而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就几乎等于背离马来族身份,是非常严重的。

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伊斯梅尔自己却在一夜间遇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他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并多次因自杀未遂被送进干预中心。

然而更现实的问题是,他还能不能待下去?

温尼伯大学要求他在1月开始的学期至少报修并通过3门课程,这意味着他至少要筹集4000加元学费、生活费,否则就可能因不符合国际生资格而被取消学生签证。

万般无奈下他求助于“GoFundMe”,并最终顺利渡过了难关。

 

真的想留?

 

直到筹款时,他仍然坚持“学成后我将回到马来西亚”,他当时表示“有信心和家人恢复关系”,更信心十足地认为“需要改变马来西亚人的某些意识,我最适合去做这件事”。

3月底4月初,他的主意改变了:和家人的沟通毫无成效,马来西亚当地传媒和马来西亚籍网民,对他的态度也普遍不友好,甚至,有人在他的社交平台账号下留言,让他“回来后小心点”。

于是伊兹梅尔果然“小心点”了——他的“小心”选项就是干脆不回去。

331,伊兹梅尔通过律师宣布,自己收到来自马来西亚的匿名电子邮件,邮件中称他为“伊斯兰教的叛徒”,并威胁要对他采取措施。伊兹梅尔表示,有人威胁要把他的姓名和特征“广而告之”,这让他感到恐惧,因为“马来西亚并不能接受同性恋行为”,如果他的性取向和无神论信仰在当地被曝光,他“不认为任何人可以高枕无忧”,因此他感到“真正的压力”,并向温尼伯市难民中心申请了政治庇护。

尽管他曾经批评温尼伯“种族主义”,去年初《麦克琳》杂志也曾将这座城市评为“全加拿大对少数族裔和宗教最不友好的大城市”,但此次他申请政治庇护的消息甫一传出,当地分析家一边倒认为“赢定了”——因为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同性恋者应受到保护”在加拿大社会和政坛已成为不容触犯的政治正确。

最终结果也不出意料——听证会只用了20分钟便做出对伊兹梅尔有利的裁决,后者将在未来3-6周收到RBC决定的书面文本,凭此书面文本他有权申请加拿大永久居民身份,整个过程可能需要10-13个月。

然而伊兹梅尔真的想留在这个一年前还让他感到“不友好”的城市,并从此和故国、家人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来?

加拿大本国也有人担心,此次先例一开,会否有很多人出于走“移民捷径”的目的,捏造同性恋身份、故事,博取RBC和加拿大舆论、公众的同情——类似的“骗难民身份”例子,在加拿大或其它国家,并非没有发生过。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