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脱欧是五八,不脱欧是四十

 

6月23日是英国“脱欧”全民公投的大日子,由于愈近投票期,支持和反对“脱欧”的民调结果越犬牙交互,各方代表人物在最后“冲刺”阶段的言辞、造势也更加咄咄逼人具有挑衅性,因此远隔重洋的中国“围观者”固然因此被撩拨得坐立不安,有意或已经在英国投资者更是“关心则乱”。

所谓“投资”绝非什么高门槛的理念:价值以亿英镑计的核电站之类基础设施项目是“投资”,购买当地企业、股份、专利和品牌是“投资”,个人或家庭砸上几万英镑和几年时间,去英国留个学,又何尝不是“投资”?正因如此,关注“脱欧”公投,尤其关注这一公投结果会否影响中国在英投资前景、效益和回报率,就不仅仅是各级决策层、大商家和经济政策研究专业人士的专利,而同样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心思。

有一种意见认为,欧盟行政效率低下,表决和决策机制臃肿颟顸,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迟迟得不到认可,在不少领域的投资、参与都不免束手束脚,相对而言,英国本身拥有“重商主义”的传统,且“船小好调头”,一旦“脱欧”就不用再受布鲁塞尔“婆婆”和欧盟其它国家的羁绊,可以“想怎么就怎么”——英国不少有很多人宣称“脱欧入亚”、“亚太和新兴国家的市场和商机对英国更重要”么?在欧盟框架下受限制的事,一旦“脱欧”,大约会好办得多吧?退一万步,和一个“婆婆”打交道,总比和28个“婆婆”更容易些么。

而另一种意见则对此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正如高盛、索罗斯、维珍航空老板布兰森、美国媒体巨头彭博等商界领袖,首相卡梅伦和工党领袖科宾等政治家,以及13位联名上书的诺贝尔奖得主等学者所预言的,“脱欧”将令英国付出巨大代价(如卡梅伦和财相奥斯本不久前警告称,如果公投决定脱欧,英国可能将面临每年15亿英镑的财政萎缩,而高盛分析师更称如果“脱欧”英镑汇率将在短期内下跌两成),倘若“脱欧”成功,英国又一如这些预测般,需为此付出沉重经济代价,就势必严重影响中国在英各项投资的回报率——不但大规模投资会因市场的萎缩和成本的提高而减少收益,就连赴英留学这样的“小本经营”也是覆巢之下无完卵,因为经济的下滑势必波及就业市场。

但上述正反两方面的担心,可能都对“脱欧”公投赋予了其本不具备的“功能属性”——什么是英国人的“脱欧”?

自1066年“诺曼底的威廉”跨海征服英国至今,近千年过去了,英国之于欧洲始终是个若即若离的存在,说它“入欧”吧,它要“光荣孤立”,总是和欧陆第二大国结盟去对付第一大国,并对任何形式、任何人牵头的“欧洲一体化”都持怀疑态度,不是公开唱反调就是偷换概念,实在不行了也会搞“特殊化”,且会不断尝试“特殊化”的上限。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创立时,英国便是如此的做派,先是不加入,加入后则亲美疏欧,成为所谓“马斯特里赫特的搅屎棍”,等到欧盟总算成立,英国也成了欧盟的一员,但这“一员”却仍是一个“特殊成员”:不使用欧元,不加入申根区,不接受难民强制配额……

对于英国的“特殊成员属性”,欧陆各国普遍不满,千方百计“填平英吉利海峡”,力争让英国成为欧盟的“普通成员”,却始终不能成功。这并非仅如一些分析所言,是欧盟近年来经济治理、行政效率、难民和债务危机应对问题凸显,让英国对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前景信心不足的问题——坦率说,英国从来就对欧洲一体化全无信心,当初加入一是大势所趋,二是“与其在欧盟之外被孤立,不如到欧盟之内搞‘独立’”的心态驱使,自加入欧盟以来一次又一次挑起“脱欧”话题,说到底,就是一次又一次试探欧盟对英国“特殊成员”身份容忍的底线,以及究竟还能在欧盟框架内争取到多少“特殊待遇”。

所谓“入欧”和“脱欧”派,在英国的分野并未如中国人所想象得那般大:“入欧”不过想着在欧盟内当一个比现在更“特殊”的“VIP成员”,“脱欧”则不过是去欧盟外做一个“不在欧盟的欧洲国家”,继续和欧陆市场若即若离、眉来眼去。明白了这一点,就该清楚不论公投结果如何,中国在英的投资前景都不会因此大幅度变好,也不会因此大幅度变坏——因为实话说,对英国和欧洲的关系而言,“脱欧”是五八,不“脱欧”是四十,而且英国人也好,欧陆人也罢,近千年下来,对这套“保留节目”嘴上大惊小怪,心中却多半早就习见平常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