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现实版《纸牌屋》:套路和套路之外

 

之所以说“新”,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有个刚刚了结的“电邮门”(姑且称之为“老电邮门”),而这一不早不迟、恰在民主党费城党代会开幕前3天曝出的轰动新闻之所以引发美国以外“闲人”的广泛关注,恐怕与其“不是《纸牌屋》、胜似纸牌屋”的“当代政治宫斗活剧”属性不无关系。

其实和许多国人的想象相反,美国影视剧传统上虽“百无禁忌”,但通常不太习惯在商业影片里直接“刷黑”第一流政治人物,即便“黑”,通常也不过让他们卖一卖萌,直接把这些大人物当作讽刺对象的影片,则大多是独立制作的非商业性影片。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国传统上仍然崇尚“英雄文化”,在纯娱乐层面上,一个“高大全”的“老大”虽然谁都知道不真实,却是最“不累人”的消遣元素。相对于电影,美剧的收视群体更“肥皂化”,在这方面自然也更突出些。

《纸牌屋》之所以例外,是因为其“前世”是一部如假包换的“英剧”:原作者迈克尔.多布思是英国人,最初的版本也是BBC制作,甚至剧名都一模一样。和美国不同,英国一向是政治讽刺肥皂剧的沃土,《是,大臣》系列享誉全球,上至撒切尔首相等名流,下至普通人,对之趋之若狂,甚至争相在剧中客串并引以为荣。究其原因,是因为英国有丰富的宫廷文化传统和漫长复杂的政治生活史,国民对公众事务关注度高,“八卦”兴趣又盛,这类“庙堂剧”不但能叫好,更能叫座。

然而“《纸牌屋》”式“宫斗剧”在影视圈的缺乏并不意味着“纸牌屋”在美国政坛就不存在,虽然除了孤悬海外的夏威夷,美国历史上既没有国王也没有宫廷,但“宫斗”和“宫斗套路”却从不缺乏,远的不说,近年来“民主党的白宫”和“共和党的国会”间纠缠不休的博弈,就被许多人不止一次称作“现实版‘纸牌屋’”,而此番民主、共和两党党代会期间及前前后后的博弈,则更是比电视里的“纸牌屋”还要精彩、还要跌宕起伏。

所谓“现实版纸牌屋”,是指形形色色的政治“套路”,如 “赢家通吃”,如“体面的认赌服输”,如即便“输得不服”也要在适当时候大度认输,并呼吁自己支持者投党内竞争者一票,等等。此番民主党党代会虽遭到“新电邮门”的突袭,却仍然严格按照这种“现实版纸牌屋”流程操作,尽管遭到一片嘘声,但正如《纸牌屋》中所表现的那样,“该怎样还会怎样”,曝光也好鼓噪也罢,无非给这出现实版“纸牌屋”,平添了一些炒作的噱头罢了。

并非民主党一家如此,稍早几天结束的共和党代会,尽管特朗普的胜出并非许多“大佬”的“第一志愿”,但既然米已成炊,那就要把特朗普的胜利和其他人的失败统统重新纳入一个新“套路”,在这一“套路”引导下,个别铁杆“反特朗普党”试图违背“赢家通吃”惯例,将代表人票投给特朗普以外的其他人或弄成废票,一些出局候选人拒绝呼吁支持者改投特朗普,都随即受到“纠错”。

“存在即合理”,现实版“纸牌屋”之所以哪怕遭逢“砸场式意外”也要按部就班把主要情节演绎完成,关键在于“档期”(美国总统选举的日程表)、“票房”(选民情绪)、“投资者回报”(政治献金提供者的意愿)都要面面俱到,“场面活”(选举程序)又必须“看得过去”,因此慢说“明规则”和“潜规则”(如很多中国人搞不懂的“选举人票”制度,以及“第三党”艰难的生存空间,等等),即便如此次“泄密”而曝光的“暗套路”,又何尝不是“纸牌屋的规定情节”?其实大多数当局者和“观众”都如《纸牌屋》旧剧集的重复欣赏者那样,对某些被曝光的情节心中有数,并不惊讶,但“存在”是一回事,“剧透”到众目睽睽之下、大庭广众之间则是另一回事,既然“剧透”,当事人也只好假装“震惊”,然后赶紧“止损”,越快越早越好了。

接下来的总统决选也依然会是如《纸牌屋》般“套路中的游戏”,当然,倘若再出现“意外剧透”,且时间也“寸”到来不及“止损”,“套路外”的情节也仍然是有可能发生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