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巴林:“珍珠”虽小压千斤

海湾6国中唯一的岛国巴林自1971年独立以来罕闻兵革,2月17日凌晨却发生了让整个中近东目瞪口呆的一幕:自2月15日以来占据首都麦纳麦市中心珍珠广场的示威者突然遭到军队武力驱逐,在随后48小时的对抗中,军警使用了坦克、催泪弹和橡皮子弹,甚至有人称使用了实弹,造成至少6人死亡、数百人受伤。

巴林是海湾地区最早的产油国,也是海湾金融中心,国力殷富,民众享有高度福利,在最初兴起于中东、北非较贫困国家,以改善民生、降低物价、增加就业和反对贪腐为主要诉求的第一轮抗争中风平浪静,何以突然成为暴力渊薮?要知道即使在埃及,军方虽然大规模出动,却并未真正实施武力清场或驱逐,在这方面,巴林可谓开了个先河。

虽然在此次中近东危机中“出状况”较晚,较成规模的反政府街头抗争直到2月14日才出现,但街头事件背后隐伏的社会矛盾却久已有之,且和其它周边国家都有很大不同。

巴林是个面积仅665平方公里的小岛,人口约65万,其中阿拉伯人占60%,国民中绝大多数为穆斯林,但什叶派占70%左右。由于历史上巴林是阿拉伯帝国巴士拉省的一部分,因此和今天继承了巴士拉省中心地带的伊拉克情况类似,即大部分国民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但政权却掌握在信奉逊尼派伊斯兰教的统治阶层手中。对此,什叶派普遍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自己人数上占多数,但在就业、社会服务、住房和公用事业等各方面都受到歧视性对待,一直对王室和政府不满。

和更加保守的海外其它5国相比,巴林似乎最富现代国家气息:这个国家至少自1999年以来拥有参众两院,其中参院代表巴林5个省,议员由国王任命,众院有40个议席,议员由民选产生,不仅如此,进入21世纪,巴林还成为海湾6国中第一个允许妇女参政的国家。

但什叶派反对者希望的显然更多。在他们看来,所谓巴林的“政治现代化”不过是花瓶,众院40席中,由什叶派组成的伊斯兰民族和谐协会(Al-Wefaq)只占18席,处于劣势,且众院不能决定内阁和总理人选,目前的总理是国王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Hamad ibn Isa Al Khalifa)的亲叔叔哈利法赫.本.舒曼.阿勒哈利法(Khalifa ibn Salman Al Khalifa),出生于1935年的他年逾古稀,比国王还大15岁,执政已40年,什叶派希望通过推动君主立宪制改革,获得与其人口比例相称的政治、经济权利。

正因如此,尽管起步很晚,但巴林反政府运动从一开始就跳过经济诉求,直指问题核心。2月14日大规模抗争伊始,“政府总辞”、“实行宪政”、“推动真正民选”的口号已“一次性抛出”,仅1天即占据珍珠广场,又1天后伊斯兰民主和谐协会就以反对派抗议者被殴打致死为由声言“原则上退出国会”,军队“清场”后,反对派阵营更一度喊出“推翻王朝”的口号,并在19日宣布,拒绝王室提出的对话呼吁。

但巴林王室的反应也不遑多让。抗争一开始,王室一方面作出愿意对话姿态,甚至给每个国民发1000第纳尔(约合美元)红包以示安抚,但第二天便动用警察,导致示威者伤亡;示威者占领珍珠广场不到48小时,军队已迅速出动完成清场,并将善后交给警察处置;清场完成后,巴林当局一面积极寻求海湾邻国的支持,一面在国内软硬兼施,既表示“绝不手软”,又让41岁、素有温和开明形象的王储萨尔曼.本.伊萨.阿勒哈利法(Salman ibn Hamad al Khalifa)出面,寻求和反对派对话,并让军警暂时退出了珍珠广场。

对于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王室而言,循序渐进的王政改革尚可容忍、接受,剥夺他们的权力和统治地位,则完全超越了其可以退让的最后底线,采取如此强硬手段,目的是维护自身的权力、甚至生存命脉,本就不应出乎人们的预料。巴林反对派长期以来采取的,也是步步为营的权力争取路线,但看到突尼斯、埃及“功成于顷刻”,认为时机成熟,打铁趁热,一步到位的政治诉求,事实上将自己和王室都逼上破釜沉舟的地步。

和其它海湾君主国一样,巴林王室成员众多,势力盘根错节,不但大权在国王父子兄弟手中,且是道地的王族内阁、王族军队、王族商业、王族金融……在维护逊尼派和王族统治这个大前提上他们不会有任何分歧,即使出现裂缝,也只能是传统的宫廷政变,不会愿意改变整个政治生活面貌,因为这个面貌对他们有利,且在他们看来足可维持。

原本近年来,反对派一直采用推崇年轻且较开明的王储,对抗年迈的国王、总理叔侄的策略,但此次事件发生后,这条路显然已很难走下去。如今王室通过清场秀了一把肌肉,反对派如果同意对话,无异于吃个哑巴亏,有“城下之盟”之嫌;倘拒绝对话,王储的政治影响力和地位就会相应下降,毕竟国王有7个儿子,且纳西尔(Nasir ibn Hamad al Khalifa)和哈立德(Khalid ibn Hamad al Khalifa)两位王子都已成年。

值得一提的是,反对派本身的组织协调存在一些问题。

2月15日当最初的流血事件发生后,伊斯兰民族和谐协会党领沙尔曼(Ali Salman)次日即宣称“我们已全体退出国会”,但几小时后另一位党内要员、议员阿斯瓦德(Ali al-Aswad)却声称“只是倾向退出”,并未真退;“清场”发生后,表示“军队不撤走、政府不总辞就不谈判”的反对党代表,却又是另一位议员马塔尔(Ibrahim Mattar)。

在具体方略上也莫衷一是,沙尔曼宣称“不追求政教合一”,但示威组织者却大有喊出建立“像伊朗那样的伊斯兰政体”口号的;“清场”后有的反对派领袖仍在呼吁“改组内阁”,有的在喊“推行宪政”,有的却已经喊出“推翻王室”的口号,这无异于有些人正在与虎谋毛,有些却在与虎谋皮、甚至与虎谋命。

从现实角度看,巴林国家富庶,民众生活优越,福利完善,反对派难以从经济上找到号召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抗争的基层基础;什叶派人数虽占绝对优势,但其中既有阿拉伯什叶派,也有大量从伊朗移民来此的波斯什叶派,彼此利益、诉求也不一致,伊斯兰民族和谐协会拿不到多数议席,也不完全是王室的手脚所致。相反,居少数的逊尼派利益相通,反倒显得“铁板一块”,不易动摇。

突尼斯、埃及的前例无疑鼓舞了抗争者和反对派,却也从另一方面提醒了统治者,提醒他们必须抢在星火燎原、事态不可收拾前动手,而不能过于顾忌国际影响。进入2月中旬,利比亚、也门、巴林等国统治者不约而同采取了铁腕措施,并非偶然巧合。

“清场”后海湾各国当局几乎一边倒同情巴林王室,这同样不奇怪。另5国不但都是君主制,且比巴林更保守、更专制,它们当然不愿意明天的巴林成为今天的埃及,因为它们不想成为被连续推倒的下一张多米诺骨牌。

耐人寻味的是,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虽例行对武力“清场”提出批评,但较为低调,且主要是指责巴林当局的做法过激,却未对反对派表示明显同情。巴林是美国波斯湾和中东战略的重要桥头堡,美国第五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常驻有4000兵力,是两艘扫雷舰和一个航母特混编队的补给枢纽,对控制伊拉克局势、支援阿富汗战场,遏制伊朗关系重大,美国政府显然不敢冒更多政治风险,毕竟巴林距伊朗和霍尔木兹海峡咫尺之遥,而从巴林什叶派呼声中,也很容易听到同一教派的伊朗弦外之音。事实上,作为驻军国,倘美国决心干预,仅有1.18万军队的弹丸小国巴林,是几乎无法顺利“清场”的。目前美国“企业”号航母特混编队已于16日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麦纳麦,仅比两艘伊朗军舰反方向通过要求早3天,局势之微妙,可见一斑。

巴林政局将如何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官方控制了各要点,军警虽撤,但国家幅员狭小,来去都很方便;反对派重返珍珠广场,声势尚在,但组织混乱、诉求不一,在这种情况下,王室恐怕很难作实质性让步。若国际社会加大压力,反对派有效整合,王室也可能通过改组内阁、让年迈的总理辞职进行妥协,甚至不排除国王退位、王储接班的可能性。但若措置不当矛盾激化,王室被逼到墙角,或反对派声势渐衰,王室有恃无恐,则巴林政治改革非但会变缓、停滞,且可能出现倒退,向来力主开明专制、循序改革的王储也可能地位堪虞——如果他不幸陷入“反对派认为他太专制,保王派认为他太开明”的夹缝的话。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