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欧佩克928经过马拉松式磋商,终于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达成8年来首个石油冻产协议(阿尔及尔协议)之际,一些分析家曾据此认为,持续一年多的油价跌势将就此告一段落,纽约期油价格将“坐五望六”(站稳刚刚收复的50美元/桶底线,迅速冲击60美元/桶大关),并继续向上攀升,一些性急的乐观主义者甚至喊出“半年内收复100美元/桶”的口号(当然,绝大多数“普通乐观主义者”还是谨慎地将这一时间点推移到2020年左右。

然而阿尔及尔协议墨迹未干,油价却在10月底、11月初的几个交易日跌回了被乐观主义者认为“再见就是再也不见”的50美元/桶下方:1030,国际油价开盘即大跌2%,随后更重挫3%112美国WTI基准原油价格跳水大跌1.33美元,至45.34美元/桶,创近两个月来新低,而伦敦北海布伦特期油价格也单日暴跌1.28美元/桶,跌至一个多月最低点46.86美元/桶,“50美元大关”旬日间由“铁底”再变“铁顶”,真是令人惊心动魄、眼花缭乱,甚至有些措手不及。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月下旬油价“绝地反攻”,是因为当初阿尔及尔会议完成了此前被认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说服欧佩克各产油大户接受主动冻产保价,让市场看到了支持油价稳步回升的希望;10月底、11月初的“一泻千里”,则是因为阿尔及尔协定被事实迅速证明至少目前不过是一纸空文,“信心毁灭”的后果在高杠杆的国际原油市场上,自然会迅速体现在油价上。

根据928达成的阿尔及尔协议草案,欧佩克各产油国将通过配额调整,将日产量控制在3250-3300万桶,也就是说比当时的日产量减少90万桶,这一草案与其说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国际原油市场供需平衡,毋宁说提供了一个可以炒作“原油产量不会像2008年以来那样单边上涨”题材的“市梦值概念”——既然石油供应有增无已的趋势已被扭转,那么油价又有什么理由一直这么躺着?

然而当初阿尔及尔会议之所以不被看好,是因为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石油出口国——沙特和伊朗间很难达成妥协:伊朗因核问题僵局自20127月起被欧美实施石油禁运,其原有的石油配额被其它欧佩克国家、尤其沙特瓜分,当伊朗核协议大功告成、伊朗恢复石油正常出口后,对这些原属自己分内的配额自然势在必夺,而沙特等国即便不考虑海合会与波斯人之间的恩怨,单就利益而言,又怎甘心把吞下肚的肥肉再吐出来?

不过当初沙特冷眼旁观、任由油价暴跌而迟迟不肯松口限产,除了和伊朗争份额,还有借低油价压制美国等国页岩油产业,以及国内因王位更迭而导致政治权力再分配等复杂因素考量,随着油价的长期低迷,这些因素都在悄然发生变化,沙特既受到一些外部压力(虽然似乎并不大),也开始认定长期低油价最终还是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内部权力再分配到了今年二、三季度也终于告一段落,因此当俄罗斯适时送来一个台阶后,沙特也就“顺坡下”,一改自去年下半年起高唱的“限产保价无必要”调门,转而主动承诺带头限产,并松口愿意和伊朗“谈谈”。严格说起来,阿尔及尔协议只是一个模糊的意向,尽管冻产的总目标定下了,但具体到每个欧佩克成员国,每家应产多少、应限多少,却都留待日后讨论,至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则更需要一个个慢慢谈。简单说,9月底至10月底这一个月间油价的上涨,本就是在“炒预期”。

然而这些预期最终证明不过是“逗你玩”。

先说欧佩克内部。

伊朗当初勉强同意冻产保价,一方面系沙特率先摆出“高姿态”所逼,不得不然,另一方面也和政治伙伴俄罗斯的居间斡旋不无关系,但这一决定在伊朗国内却引起强烈不满,许多政治势力指出,当初伊朗就是被强行剥夺了石油出口权,导致国内经济衰退、民生凋敝,如今好不容易苦尽甘来,正需要“石油美元”来支付巨额经济、福利“重启”所需费用,“冻产保价”不啻自毁前程。

除了伊朗,另一些产油大户也对冻产保价啧有烦言:伊拉克内战方酣,正是用钱之际;尼日利亚经济转型需索浩繁,还需要为平息“博科圣地”恐怖组织埋单;利比亚“一国二公”局面勉强结束,国内四分五裂,缺的就是钱……对于冻产保价它们自然并不那么热心。

关键时刻欧佩克又照例帮了倒忙:冻产保价的先决条件是对各成员国产能进行技术评估,而欧佩克对上述几国的技术评估被当事国认定“吹黑哨”,伊朗、伊拉克,甚至最早支持冻产保价的国家之一委内瑞拉都在10月底欧佩克技术论坛上拍案而起,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及尔协议的前途可想而知。

10月底,欧佩克就阿尔及尔协议具体冻产配额进行谈判,结果伊拉克、伊朗、利比亚、尼日利亚坚决要求冻产配额豁免,伊朗和伊拉克甚至提出增产计划(伊朗要求从380万桶/天增至420万桶/天,伊拉克要求“大大增产”),而在减产参考数据方面,伊朗、伊拉克则对沙特主导的“独立预估方案”提出强烈不满,原定1130提交给欧佩克14国的具体冻产配额方案,如今看来有些难产。

再说和非欧佩克产油国间的协商。

原本,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几个非欧佩克产油大户,是较欧佩克更早支持冻产保价的,因为相对弱势的它们一直认为,冻产保价对其更加有利,俄罗斯更是最早倡导冻产的国家。但这些国家同意冻产的前提,是欧佩克先冻、多冻、真冻,如果欧佩克国家明冻实“融”,非欧佩克产油国冻产非但不能保价,还会丧失更多属于自己的市场利益。正因如此,当阿尔及尔协议迟迟不见下文,各非欧佩克产油大户也就迅速从“冻产派”转向“观望派”。10月底,欧佩克和阿塞拜疆、阿曼、巴西、俄罗斯、墨西哥、哈萨克斯坦6大非欧佩克产油国进行了维也纳会议,结果6国全部拒绝在欧佩克采取实质性冻产行动前承诺冻产、限产,巴西和哈萨克斯坦甚至公然表示,它们将计划增产。

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4个欧佩克成员国9月石油产量高达3382万桶/天,创下近期新高,10月份日产量又平均增加13万桶,尽管沙特的确有所减产(9月份平均日产量从1055万桶减少至1053万桶),但减产幅度十分有限——而其它成员国干脆都在“逗你玩”,产量不减反增。

如前所述,此前一个月油价的大幅反弹是在“炒预期”,如今预期逆转,油价自然也会跟着掉头向下。

不仅如此,美国原油产量和原油商业库存上周也显示迅速回升,这对于油价而言,显然是雪上加霜的事。

从目前情况看,欧佩克各国也好,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之间也罢,在冻产保价方面都各怀心思,希望自己少冻或干脆不冻,别人早冻、多冻,妥协是暂时的,市场矛盾和利益冲突却是持久的,1130日提交冻产细则“大限”前,激烈争执是不会少的,而这种碰撞又势必通过无所不在的杠杆,令素来“过敏”的国际油价更加波动。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