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1日晚,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Donald J. Trump)通过在社交网站发布视频,在当选后首次直接阐述了自己就职后的施政优先项目。他明确表示,自己就职后“第一天”,就将宣布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以兑现自己的选举承诺。正如一些观察家所评论的,特朗普将退出TPP放在最优先位置——要知道同为选战中承诺,取消医保、在美墨边界修墙等并未在这段视频中被提及。
其实直到11月8日美国大选投票开始的最初几小时,仍有许多人执着地相信“TPP不会死”:在他们看来,虽然特朗普、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两位主要候选人都喊出“一旦当选将叫停TPP”的竞选口号,但在他们看来,本身就是当年“美国版”TPP主力推手之一的希拉里“反悔”不过是选战中取悦部分反感TPP选民的例行动作,一旦当选就会“拨乱反正”,而照“主流媒体”的选前分析,她的当选可谓毫无悬念——既然如此,TPP还有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希拉里落选了,当选的是同样在选战中高喊“废了TPP”的特朗普,而且当选至今,很多事情尚不明朗,但百忙中特朗普的团队仍不忘放出风来,重申“特朗普时代”美国对TPP“说不”的态度。
如今当然还有在TPP“死活”问题上嘴硬的人,比如直到格林尼治时间11月20日,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仍执着地认为“TPP没有死”,理由是“特朗普会认识到TPP的重要性并改变自己的主意”、“人们最终会认识到美国将能从中受益”,但仍然在位的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对此显然远不那么乐观:直到选前数日仍多次扬言,将在大选后、离任前推动TPP在美国参众两院“闯关”的他在北美东部时间11月11日、也即特朗普当选后仅3日,由白宫办公厅出面宣布,暂停推动TPP的批准程序。
另一个仍然嘴硬的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北美东部时间11月17日,前往秘鲁出席APEC峰会的他特意绕道纽约,迫不及待地抢做了大选后会晤特朗普的首位外国领导人。据日本方面透露,安倍在此次会晤中苦口婆心,试图劝说特朗普改变立场,此前他承认TPP“目前处于困难境地”,但仍计划让议会批准该协议,并多次扬言“不放弃说服特朗普的努力”。然而他的这番积极动作和良苦用心似乎收效甚微,迄今特朗普团队对这次被日方高度重视的会晤惜墨如金,不肯透露任何细节。很显然,两人在TPP方面的沟通,至少并不顺利。
道理是明摆着的,特朗普要“废”TPP的理由并非他真的“反全球化”(不论作为成功的全球商人还是站在重商主义的共和党立场上,他都没理由真的去反全球化),也不完全是竞选承诺兑现的需要,而是因为首先,TPP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拆墙”即取消贸易壁垒的架构,恰相反,它是一面在TPP成员国内“拆墙”,一面在TPP外“筑墙”的排他性架构,且这种排他性架构存在诸多先天不足;其次,TPP是奥巴马任总统、希拉里任国务卿期间变成如今人们所熟知的“美国版”,带有太浓厚的“奥巴马-希拉里商标”痕迹,当选总统出于政治需要也必须“去商标化”;第三,共和党内虽派系林立,且主要派系和特朗普关系一度并不融洽,但惟独在TPP问题上彼此间有最强烈共识(如前所述,不是反全球化,而是“去奥巴马-希拉里商标化”),即便出于巩固基本盘、便利组阁的角度,特朗普也别无选择。大选同时也改选了参院席位的三分之一和全部众院席位,结果共和党“通吃”,参院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和众院多数党领袖瑞安(Paul Ryan)选后翌日就明确表示,绝不会坐视奥巴马抢在特朗普就职前让TPP在两院闯关。
至此一切都应该明朗了:TPP生效至少需要6个签署国议会批准,且批准国GDP总和超过所有签署国GDP总和的85%,TPP共有12个成员国(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日本、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秘鲁、新加坡、美国、越南),凑足6国议会批准并无问题,但只要美国这个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会不批准,这个“所有签署国GDP总和的85%”是无论如何也凑不齐的。正见及此,一直对TPP十分热心的越南,才会在11月17日由总理阮春福出面,宣布暂停推动TPP审批进程,阮春福在越南国会坦言“美国如果不批准,其它国家的立法审批流程就变得毫无意义”。
很显然,不管情愿与否,TPP这个概念暂时只能是被“冷冻”了——如果还不能就此说它已经“脑死亡”的话。
正因如此,近日来各方面在这一问题上的讨论及关注焦点,已从“TPP能否如期通过”,转移到“TPP的‘备胎’”上。
目前被喊得最凶的“备胎”,是所谓“没有美国的TPP”。最初是日本方面,安倍表示“即便美国出现变故,日本国会也要照常审批TPP”,继而有风声传出,称日本串联部分国家,试图搞一个没有美国的TPP。11月18日,这一消息得到证实:墨西哥经济部长瓜哈尔多( Ildefonso Guajardo)在秘鲁利马对墨西哥电台证实,出席APEC峰会的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新加坡六国达成协议,不管美国是否继续,他们都要将TPP“坚持到底”。
其实TPP概念最初是2005年6月由智利、文莱、新加坡、新西兰四国发起的,美国直到2009年初才在奥巴马和希拉里“全球贸易规则不能由中国来制订”口号下高调介入,并迅速攘夺了主导权,从这一角度看,“无美国的TPP”反倒是“本色”。然而“回到从前”说来容易做来难:TPP模式之所以“排他”,关键在于“两两谈判”,即所有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基于“一对一”的自贸协定基础上,然后这些“一对一”自贸协定再“焊接”成一个统一的TPP,这样的模式需要一个“庞然大物”掌握话语权,并用自己足够的市场容量作交换,换取其它成员国接受这样一个“新秩序”,2009年之前之所以TPP波澜不兴,关键就在于缺少了这样的“庞然大物”,而一旦美国退出,谁来顶这个“缸”。
目前支持“无美TPP”者传出两种声音,一种是将中国拉入,一种是由日本顶替美国的地位。
然而这两种想法都完全不切实际——“中国加入方案”的最大症结倒不是日本等国、而是中国自己的态度。
长期以来中国都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这两个更接近单纯的、全区域覆盖的自贸区概念的倡导者,事实上RCEP也更符合中国自身的利益。在奥巴马-希拉里“剑走偏锋”,鸠占鹊巢地弄出“美版TPP”之前,不论民主党的比尔.克林顿政府还是共和党的小布什政府,都毫无例外是RCEP的积极推动者,而FTAAP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较诸TPP具备更多的“美国血统”,这些理念既符合共和党的一贯立场,也具有跨政府、跨党派的色彩,除了真正反全球化分子(这个两党都有)及囿于“站队”必须反对者(这个在美国,当前主要指“铁杆希拉里粉”),大多数美国政界、商界人士都没有理由反对这样一个替代方案。
一个美国不反对、中国也感兴趣的区域自由贸易框架,对中国而言,吸引力会如何?当然,在这样一个框架里,中美依然会在很多问题上“对掐”(一如在WTO框架内),但“两大经济体同框”的吸引力是难以抗拒的——不要忘记,中美互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如果说,将中国排斥在外的“泛太平洋自贸协定”,本质上不过是“四岳剑派”的话,那么倘这个“泛太平洋”的自贸协定居然连美国也游离在外,就成了不折不扣的“三岳剑派”(且缺席的还是嵩山和泰山),又何以自立?
尽管本届APEC依然属于“奥巴马时代”,但“特朗普时代”毕竟已经到来,未来在亚太自贸问题上,本系美国“亲生子”,却被奥巴马-希拉里出于诸多非经贸理由“投冷”多年的RCEP和FTPPA很可能重新被“激活”——当然,不论谁当美国总统,都会竭力在区域自贸协定谈判问题上为美国“多拿多占”,但“去奥巴马-希拉里商标化”的进程却是难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