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法兰西民族是浪漫的民族,讲究文化和生活品味,即便在最枯燥的旅行生活中也是如此。

有人说法国人是“工业化国家中最喜欢乘火车的”,这话一点不假,由于法国国铁公司(SNCF)在大半个世纪里构建了一张以巴黎为中心、密如蛛网的铁路客运网,尤其作为客运主力的法国高铁(TGV)四通八达,法国人比任何欧美国家的人都更喜欢乘坐火车在国内旅行。

既然火车和火车站是法国人经常光顾且在一生中度过许多时光的所在,那么法国人自然不能忍受那里变成“文化沙漠”,为满足法国人的口味,“铁老大”SNCF(它可是如假包换的国企)也不得不绞尽脑汁去取悦迎合。约在几年前,SNCF旗下负责车站经营的分公司SNCF Gares & Connexions就拉来一笔赞助,在几十个大型火车站的出发和到达大厅设置了免费公共钢琴,能弹一手的旅客在候车或中转之余,可以在公共钢琴上“秀”一下,既自娱也娱人。这一创意“落地”后获得热烈追捧,几个大火车站的公共钢琴经常排着长长的“轮弹”队伍。

然而钢琴毕竟不是谁都会弹的,也没法带上火车陪伴整个旅程,更重要的是,钢琴是高价品,又需要代价高昂的保养(公共钢琴更是如此),只能在大站尝试,很难在所有车站全面普及。为此SNCF想出了各种招数,包括在火车站引入展览会和音乐会,以及设立免费的桌上足球设备,等等。但法国旅客似乎仍然意犹未尽。

20159月,SNCF Gares & Connexions又推出了一个新招——故事放送机。

这种故事放送机是一个直立于候车大厅一角的不锈钢圆筒,顶端斜切,截面为黄色,上设135三个圆形按钮,分别代表阅读耗时一分钟、三分钟和五分钟的故事,底下还有个打印纸出口。按下任意按钮,就会很快随机打出一张印有故事的小纸条供旅客在候车时或旅途中阅读,且不收一分钱。

所谓“故事”并非仅仅是故事段子,事实上它们中大多数是很“风雅”的正规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历史故事、散文、童话,等等等等,有趣的是,如此“法兰西”韵味的创意,却来自一家遥远的美国新兴创业公司——总部位于旧金山的Short Edition

Short Edition是旧金山短篇小说爱好者、导演兼制片人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1997年创办的,最初只经营一本名叫《西洋镜全故事》(Zoetrope: All-Story)的短篇小说杂志,2015年灵感触发,首创并开始在全球推广“故事放送机”,第一台“故事放送机”就安装在旧金山离其公司总部不远的一家小咖啡馆里,截止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尝鲜”,但总共安装数不过350多部。

而这350多部中竟有十分之一(35部)安装在法国的24座火车站,且SNCF今年919日郑重宣布,“测试期业已结束”,未来将有更多火车站(SNCF官方网站称“理论上是每一座客运站”)设置“故事放送机”,目标是“多多益善”。

美国人的创意何以在法国“落地开花”,又何以偏偏选择了火车站?

法国欧洲一台介绍称,“段子最忌重复”,而“故事放送机”在启动之初就搜集到40000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且这些作品全部是未发表过的原创,这在任何其它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

法国人酷爱文学,业余作家俯拾皆是,以最“小众”的诗歌为例,2004年《费加罗报》统计显示,1500名受访者中经常阅读诗集的占86%,其中大部分自己也创作诗歌,每年出版的诗集在400部以上,绝大多数是自费出版。至于读书,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书12本,家庭文化开支中买书支出占51%,全国年均图书销售额增长2-3%,“车厢内阅读”是法国司空见惯的风景线和根深蒂固的习惯。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无数尚不出名的文学新秀和“只要写了有人看就高兴”的业余作家,心甘情愿地加入为“故事放送机”提供“新段子”的行列,且几乎不求什么回报。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听书”或音频、视频下载,而要用如此“老土”的打印纸?

前面说到法国人特别爱看书、尤其习惯车厢阅读,而法国“低头族”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仍普遍偏爱纸质读物,《地铁报》(Le Métro)和“口袋书”(Livres de poche,意思是很方便装入口袋的小开本书籍)是车厢阅读的最大宗,“故事放送机”再怎么普及,毕竟只能覆盖车站,无法覆盖所有车厢,采用打印方式就能兼顾候车和乘车的文化需要了。

第一部SNCF版“故事放送机”安装在格勒诺布尔火车站,不久后,图卢兹、雷恩、波尔多、布雷斯特、坎佩尔,以及巴黎的奥斯特里茨火车站(作为全国火车客运枢纽,巴黎拥有6座大型客运火车站)也纷纷开始尝试。

问题是,这种“免费写免费看”的模式能否持久?

SNCF方面承认,35部“故事放送机”运营6个月就“放送”了10万以上的“故事”,这意味着最初的40000个“启动故事”已被平均“放送”了2.5遍以上,很显然,随着“故事放送机”的普及和用户的增加,补充、更新“故事”成了当务之急,然而总是要求业余作家和新秀们“无私奉献”,更满足如此巨大的量能补充、更新需求么?

科波拉本人和许多法国文化评论家都认为,现在急需的不是宣传这种文化意味十足的“创新模式”,而是尽快为这种模式寻找到合适的商业开发模板,“有人付钱才能持续、稳定地获得充足和高品质‘故事’补充”。

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到了那一天,“故事”还能继续免费么?如果不能,法国的候车旅客们,又普遍愿意为一张印着“五分钟故事”的小热敏纸卷支付多少钱?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