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117,全北美华裔人口比例最多的列治文市发生公开散发直接针对华裔的种族歧视性传单事件,引发大温不少华裔及其它族裔人士的愤怒。1127日,一场由部分华裔活跃人士自发发起、参与的静默集会,在列治文Brighouse天车总站下举行,并引发广泛关注。

 

冷雨中的集会

 

集会在冷雨中于1127(周日)14时准时开始,到场的华裔各界人士达40多人,他们挥舞、佩戴着自备的各种带有加拿大元素的标志,高举着加拿大国旗和写有Peace for our community(为了我们社区的和平)、Safety for Everybody(为了每个人的安全)等诉求的横幅、标语牌,和平、秩序井然地在天车总站下进行静默集会。

参与集会的华裔各界人士包括以个人身份到场的列治文市议员区泽光,市学务委员何锦荣,列治文市族裔顾问委员会委员、省长特别顾问袁薇等政要,本地多个华人社团代表,新闻、学术、工程、商务等各界知名人士,白领、学生、工薪阶层、家庭主妇等,既有发起活动之初便积极参与的,也有策划期间闻讯赶来的。尽管与会者在许多话题上存在不同意见,三级选举中所支持的党派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均表示,对宣扬种族歧视、挑动族群对立的极端言论不能容忍,为维护加拿大多元文化价值观,维护大温暨列治文社区的族裔和谐、社区安全,维护本族群和其它各族群的共同利益和族群利益,大家责无旁贷,理应挺身而出呼吁族裔平等和谐,反对极端言论,“我们都来自同一个社区”,这一表述不仅是所有与会者、也理应是全体社区居民和所有认同加拿大价值观者的共识。

听到华裔举行静默集会的消息,许多非华裔人士也赶来表示支持。

列治文东选区现任省议员、省议会议长列励达(Linda reid)作为本社区民意代表到场发言,表示前述歧视性传单“可怕”、“卑鄙”。其中“Step Aside WhiteyThe Chinese are taking over”等煽动性口号实际上是“挑动一个族群去对抗另一个族群”,这“既非列治文、卑诗省,也绝非加拿大的风格”,本社区理应让每一个社区成员感到舒适,“这也是集会主题所蕴含的意义”。

土生土长于此的第一民族马斯琴部落人士博因特(Ceclila Point)母子闻讯后自发赶到集会现场,对华裔集会者表示欢迎、支持和鼓励,他们现场演唱了本部落的歌曲,以表达原住民对种族平等诉求的支持。这对原住民母子对种族歧视性传单上将列治文视作“理所当然白人家园”,将华裔和其他有色人种视为“外来侵略者”的荒谬逻辑予以驳斥,指出“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我们才是这里的更早主人”,并表达了“希望我们孩子长大后不再受到针对有色人种歧视”的希望。

史蒂文斯顿-伦敦中学教师迪斯卡里(Lisa Descary)携带自制的反纳粹标牌赶来表示支持,她表示,近来在她所在的史蒂文斯顿社区,极端、种族主义标语、涂鸦时有所见,这种行为“非常恶心”,如今“到了让我们对他们说不的时候了”。

活动吸引了本地及外地多家传媒的关注,本地主流媒体CBCCTV、环球电视台,加拿大中文电台,《明报》、《星岛日报》、《环球华报》、《大华商报》、《高度》等华文传媒,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来自中国的媒体均到现场采访。由于与会者准备充分,阐述理性清晰,自活动尚未结束起,各传媒陆续发布的报道,普遍给人以客观、公正、翔实的印象,这让许多曾多次参与本地华裔维权活动,却每每苦于新闻报道或跟进不到位、或不乏“扭曲性”陈述演绎的华裔活动人士感到欣慰。

本次活动持续约40分钟,然后有序散去。活动并未阻碍现场交通,尽管活动期间有一名异议者前来“理论”,但也未引发任何冲突,在被现场媒体问及“对活动感受时”,部分路人表示了理解。

 

游泳中学会游泳

 

如前所述,从歧视性传单出现到静默集会举行,前后仅相隔10天,活动组织者是一群志在维护本地华裔权益、倡导多元文化和族裔平等和睦的有识之士,他们政见、“色彩”各异,许多人只是道义之交、网络之交,甚至此前互不相识,这样的一群人,是如何在短短10天内做到“无组织有纪律”、圆满完成活动并赢得各方普遍尊重和理解的?

集会前约一周左右,部分倡导者在腾讯微信上组建了一个临时“群”,作为活动联系、沟通的平台,而一些参与者较多的华人社团则在本社团活动平台上进行各自的联络、讨论。在很短时间内,参与者求同存异,迅速达成了“以强调社区共同理念、强调多元文化等主流价值观为主”的诉求主题共识,敲定了静默集会、规范言论,理性对待现场寻衅者等活动原则和方式,并就联络传媒、发布活动信息、准备诉求标识等细节作了简单而清晰的安排。

事实上在如此短时间内达成这些共识并非易事:对于散发歧视传单者的言行,参与者均表示愤慨,但对这些言行的根源、动机,持不同政治立场的朋友理解诠释迥异,彼此间一时很难协调,对此次活动究竟应突出本族裔诉求,还是应淡化本族裔诉求、强调社区共同价值观,其实直到活动圆满结束,参与者也仍然各持己见。为防止个别“有心人”设置误导性陷阱及吹毛求疵,部分组织者曾提出“只由指定发言人对媒体发表意见,其他参与者一律谢绝采访”,这一点在活动组织过程中一度引发了最热烈的讨论。

难能可贵的是,参与活动的绝大多数华裔各界人士在短短几天讨论中很快心照不宣地靠拢“求同存异”的原则,即暂时搁置、各自保留得不到共识的个人意见,仅将足以代表所有参与者意见的“最大公约数”诉求当作共同诉求摆上台面。对于最难统筹的“媒体采访问题”,绝大多数参与者最终达成了“指定发言人代表活动发表共同意见,参与者在明确表明身份前提下代表个人发表各自意见”的妥协,从而兼顾了“集体诉求安全”和“个人言论自由”的需要。

活动进行期间和圆满结束后,不少组织者、参与者均深有感慨,认为通过这样一次活动,自己不但充分表达了诉求,而且“切身处地学习和更深刻理解了民主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游戏规则、技巧”,自己也无形中上了一堂求同存异、与异见者“共存”的生动课程,这对今后参与本社区政治生活、参与各种维权活动,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学会说“不要”之后呢?

 

一位参与活动的华裔传媒人士将此次活动形容为“华裔开始学会说‘不要’的里程碑”:短短40分钟时间里,与会人士向本地社区、本选区民代和来自各方各面的一干传媒,清晰地阐述和表达了“我们不要什么”的诉求,并且让大多数受众能够很快听懂及理解。当然,听懂、理解不意味着一定接受和尊重,这本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常态,而极少数顽固坚持极端思想、逻辑者,则绝非任何正常逻辑、论辩或事实、道理所能说服,自不待言。

可以说,就本次活动而言,已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但,接下来呢?

部分组织者、参与者发起了在线联署活动,希望趁热打铁,扩大此次活动的影响,此举得到不少人的支持,但也有许多朋友意犹未尽,指出“这还远远不够”。

正如前面所言,此次活动“偶发因素”较大,很大程度上系对1117歧视性传单事件的“被动反应”,当然,这次“被动反应”很成功,从各方媒体反馈看,未发生此前多次华裔维权活动后,部分传媒(尤其非华文传媒)在传播中“拷贝走样”、曲解诉求的遗憾。

但只会说“我们不要”,的确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政治生活中,一味说“不”,就意味着这个族群只是就其它方面的纲领框架中“设黑名单”,被动回应方方面面的“出题”,不仅争取本族裔权利的效率不高,也容易引发不必要的误解。

华裔社区应在此次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说“我们的需要”,即通过类似的沟通讨论、求同存异,拿出系统的、清晰的华裔社区诉求“菜单”,让相关政党、团体和个人不仅知道本地华人社区“不要”什么,也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这样一来,华人社区便可以反客为主,在更主动的架构下和方方面面相互沟通、互相妥协。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愿此次华人社区“让主流传媒眼睛一亮”的成功诉求表达,能够成为今后更重要、更有力族群表达的“启动模板”。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