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被控独自一人制造619伤的加拿大魁北克城伊斯兰文化中心(CCIQ)枪击案嫌犯、27岁的比松奈特(Alexandre Bissonnette),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迅速而短促的第一次庭审

 

枪击案是129当地时间约1930分发生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目击者称,他此前在CCIQ大门口见到这名身着黑色防水夹克、头戴滑雪帽,自称“对伊斯兰教有浓厚兴趣”的腼腆年轻人,但因为自己事忙,略聊几句就告辞,后来便发现他已进入中心祈祷室内部。而另一名祈祷者则称,被告“假装和他们一起进行晚祷,但突然跳起来开火”。几乎所有目击者都坚称“枪手一共两人”,一边开枪扫射、一边高呼“阿拉胡阿克巴”的原教旨“圣战”口号,但前述第二名目击者称“口号声明显不像一个穆斯林的腔调”(意即枪手有意栽赃和转移视线)。

最初的报道称,一名摩洛哥裔学生驾驶三菱跑车仓皇逃到靠近奥尔良桥的桥上被堵,随后自首被捕,但最新的官方口径称此人正是比松奈特,他在和警方通话时情绪紧张、激动,几次表示“想要自杀”,但最终于2010分左右自首。被捕的摩洛哥学生贝尔卡迪尔(Mohamed Belkhadir)是在CCIQ附近被抓的,且时间迟于比松奈特被捕,他很快被宣布“只是目击者”并无罪开释。

第一次庭审是13017,他穿着一身白色囚衣,戴着手铐脚镣被押入法庭,头发蓬乱,情绪显得紧张,在面对法官勒梅(Jean-Louis Lemay)时几乎全程低头看地板,只偶尔瞥一眼自己的律师博迪(Jean Petit)。

此次庭审只持续几分钟,确定他暂时不得保释,并将在221接受下一次聆讯。对于不能保释,他显得有些激动。

检方律师托马斯.雅克(Thomas Jacques)称比松奈特是“独狼”,即他是唯一需对血案负责的人。目前对他的指控共11项——6项一级谋杀和5项谋杀未遂,正对应了65重伤的伤亡数据(另12人系轻伤,2人系轻微伤),不过雅克表示,随着调查的深入,“不排除提出更多指控”,比如目前无一项指控和恐怖主义有关,但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变。

 

现实中的他:众说纷纭

 

现实中的比松奈特27岁,是拉瓦尔大学社科学院政治专业的学生,以前曾就读于该校人类学专业。他是土生土长的魁北克法裔,爷爷是二战老兵,父母都是本分人,父亲已经退休,他还有个孪生弟弟。他们一家住在魁北克城郊外“红岬”(Cap-Rouge)社区的rue du Tracel街上。

瑟韦尼(Jean Sevigny)教授曾是比松奈特兄弟的棋友,他透露两人酷爱国际象棋,都是Sainte-Foy和拉瓦尔大学国际象棋俱乐部的注册成员。他们兄弟俩都内向、拘谨、不善言谈,但如果有人和他们谈论政治、重金属音乐或国际象棋则会显得比较活跃。

现实中的熟人们对他众说纷纭。

大多数人(包括棋友瑟韦尼教授)表示,他“看上去不像坏人”、“看不出有暴力倾向”,甚至“有些胆小,不善和他人相处”,相对于其兄弟,比松奈特在这方面显得更加突出一些。他在拉瓦尔大学的同学蒲吕思(Jean-Michel Allard Prus)称“他真的不太像有暴力倾向的人”,并说他“除寥寥无几的感兴趣话题外,几乎和人搭不上话”。

但他的邻居、23岁女孩布歇尔(Rosalie Bussieres)却形容被告“非常孤僻、非常反社会”,布歇尔的哥哥和被告是社区附近“伙伴中学”(Collège Les Compagnons)同学,照她的话称,比松奈特“干出这样的事一点也不奇怪”,她断言对方“明显具有反社会人格”,却也承认“如果真是如此,大家经常欺负他们也应该算作一个原因”。

她的高中同学吉蒙(Stéphanie Guimond)称被告兄弟“经常以侮辱性口气对待同学、尤其女生,仿佛她们都是妓女”,还曾在20142015年自吹“黑过校园网”,他们也从不参加学校舞会,不和女生交往,因此被女生私下称作“漂亮的恶棍”。但她也承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同学们经常孤立、嘲笑兄弟俩,“他们在高中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朋友”。

证人中唯一宣称和被告“有一点交情”的瓦伦迪诺(Marius Valentino)称,他们有时会在周末一起出去,喝一杯啤酒,谈论一些政治话题,“并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他也不像传闻中所说明显崇拜哪个极端主义政治家”、“我从未想到他居然会干出这样的事”。

正如一名前往“红岬”社区探访的媒体人所感慨,大多数人说被告“看似人畜无害”,少数人则一口咬定“早就知道他会出事”,但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对被告接触寥寥,知之甚少,甚至连提供给媒体和警方的被告家庭自然信息都错误百出——比如他们都说“被告父亲已退休”、“是二战老兵”,其实退休的是被告母亲,而“二战老兵”则是他的祖父。

 

网上:真是“大恶棍”么?

 

在网上则是另一番光景:当地支持难民团体“Welcome to Refugees”负责人德尚(Francois Deschamps)称他是“好斗的、极端的、极右的民族主义者”,反难民、反女权主义“臭名昭著”,“在社交媒体活动猖獗,十分好斗”。“一眼就认出正是这个在线大恶棍干了这样的坏事”。

同为拉瓦尔大学学生的支持难民热心人士布瓦松诺(Vincent Boissoneault)承认这位和他“见面不多”的同学“从在线个人资料和学校交往中最初看不出过激倾向”,也“的确从来没加入过什么白人至上组织”,甚至“他可能也真的不是什么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却认定“这种人更危险,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组织,而是通过在线发表过激言论彰显其存在感”,这“比仇恨更恐怖”,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将对方宣称为“我们的敌人”。

两人,以及其他观点相近的人都将比松奈特形容为“在线大恶棍”,称他崇拜特朗普Donald Trump)和法国极右政党领袖勒庞(Marine Le Pen),推崇以色列和以色列国防军,一位网民称“比松奈特似乎是勒庞20163月访问魁北克后开始趋于偏激的”。

由于比松奈特的Facebook网页已被彻底删除,人们如今只能从网民嘴里了解他在线上的表现,但血案发生后,网络上一边倒充斥着同情穆斯林和难民、谴责肇事者的声音,而不同的声音则只能选择缄默。

一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士通过技术手段和寻找删号前其他账户截屏,发现比松奈特并不像德尚等人宣扬的那样“脸谱化”。

人们发现,他固然喜欢提及特朗普和勒庞,却也同时崇拜著名加拿大左翼政治家、已故联邦新民主党领导人杰克.林顿(Jack Layton,众所周知他和他的党都坚决支持难民、移民和多元文化,他的遗孀邹志蕙是华裔),而不像网络传言“极端仇视左翼”;人们发现,他的账号津津乐道在线射击游戏,频繁提到的人名包括著名军事博主、2009年死于阿富汗的老兵古狄歇尔(Jonathan Couturier)和德国重金属乐手佩里(Katy Perry)。如今还能找到的几张账号存档相片则都是生活照,包括几张家庭聚会照片,一张题为“开车去我们露营地”的自拍,以及去年11月发布的关于纽芬兰Torngat国家公园视频,标题是“我总有一天去那里”。当然,他的网络痕迹也显示,他对基督教感兴趣,频繁提及前教皇约翰保罗二世(Pope John Paul II)和美国基督教哲学家克雷格(William Lane Craig)等人。无论如何,至少可以表明,比松奈特并非如某些人所勾勒的、一个脸谱化的丑角。

 

警惕信息污染

 

如今比松奈特已被迅速送上法庭,如果证据确凿、罪名成立,他将受到法律应有的严厉惩罚(由于魁北克省实行大陆法系,对这类指控的庭审速度会较加拿大其它省份更快,一旦定罪也会更严厉)。

但围绕“CCIQ枪击案”的舆情、网络传闻和新闻报道,却有很多发人深省之处。

事发后不久,网上就惊爆“事件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干的”、“枪手有5人其中两人被捕”,媒体、政治家也纷纷照这一口径跟进;很快,“枪手系穆斯林”、“是摩洛哥学生干的”消息不胫而走,媒体、政治家和各界名人又迅疾跟随转向;待“比松奈特独狼版”的迄今最新口径出台,消息口径已两度反转,且被“拖下水”的不仅有网络,更包括当地绝大多数正规主流传媒。

网络信息时代最大的优势是消息又多又快,副作用则是泥沙俱下,难以辨析真假,这就要求媒体和公众警惕“信息污染”,对消息善加辨析,有时候恐怕“宁可慢一些下断语”。

更应警惕的是“人为信息污染”。

一些网络人士指出,最初“5枪手2被捕版流言”中的“被捕嫌犯”之一,就赫然列着比松奈特的大名(另一人则是另一个亲难民团体口中的“大恶棍”);而“摩洛哥学生版流言”大行其道之际,又有来自相反方向的许多账号到处散发事后证明“荒腔走板”的“目击者口碑”,以至于连美国福克斯新闻都中了他们的招。

很显然,对立双方都在用主观臆断替代如实叙述,对此如不加辨析,后果很可能是不堪收拾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