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4月5日,总部设在伦敦的“叙利亚人权观察”(SOHR)独家发布消息,称叙利亚伊德利卜省汉谢侯市此前一日遭到化学武器攻击,导致“至少72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儿童”,随后半岛电视台等发布了一系列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场照片,引发全球传媒纷纷转载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SOHR和半岛台将“化武事件”责任归咎于叙利亚政府军的空袭,美欧、尤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据此对巴沙尔当局作出严厉抨击,要求对其进行制裁,甚至“将之绳之以法”,而叙利亚政府对此矢口否认,4月6日巴沙尔(Bachar el-Assad)本人表示不承认政府军使用了化武,并重申“除了胜利已别无选择”。而支持巴沙尔当局的俄罗斯则表示,化武泄露“可能是袭击恐怖分子目标时击中了储存有毒物质的化工厂”。

目前安理会正就是否通过谴责决议、是否采取进一步行动展开激烈辩论,但鉴于目前安理会“五常”在事件性质、责任等问题上莫衷一是,分歧十分明显,鉴于此前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相关决议草案表决时曾6次行使否决权,就在今年2月还否决了一项有关“谴责大马士革当局使用化武”的决议,此次安理会能否就“化武事件”达成共识,实在不容乐观。

撇开背后的战略利益博弈不谈,从“台面上”看,安理会各方在“化武事件”上的分歧,在于事件性质的判断和责任认定,美欧、尤其欧洲各国直接采信了SOHR方提供的信息、线索,认定此次事件是一次蓄意的、针对平民的化武攻击,认定大马士革当局和叙利亚政府军为化武攻击的责任人,并希望据此对叙政府进行制裁、处罚,甚至更严厉行为;俄罗斯方面则否认叙利亚当局有化武袭击平民的故意和实际行为,认为仅仅是正常空袭所引发的“意外”(当然这和叙当局的立场还有一定差异)。

公平地说,此次“化武事件”信息来源单一,加上叙利亚当前局势复杂、混乱,仅凭几条线索、一组照片,是不足以“锁定”事件性质和责任方的。但真相不会自动到来,如果国际社会本末倒置,置战火中饱受摧残煎熬的叙利亚社会、贫民苦难危险于不顾,不迅速达成共识,采取强有力行动积极介入、查清并严惩真正的肇事者,则类似事件只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真正的罪魁祸首也会因为无所忌惮,而愈发猖狂、愈发丧心病狂。

在信息多元且充足前遽下判断、甚至据此采取惩罚行动固然失之主观、轻率,根据任何一方的一面之词、在未作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就匆匆“未审先判”,在叙利亚内战六年后的今天,也的确再难服众。但“不急于判”绝不意味着“不急于审”,如果国际社会不尽快达成共识,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以保护现场、查明真相,更多宝贵的线索、信息和证据很可能就此被湮没甚至蓄意毁灭,真相将更难查出。

这已非叙利亚内战中第一次爆出“化武危机”,2013年“8.21”古塔事件,真相至今仍如坠五里雾中,而众多无辜生命却再难复活。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汉谢侯不应成为第二个古塔,国际社会更不应容忍未来再出现第二个汉谢侯。

和真相一样,久违的和平同样不会自动到来。如前所述,残酷的叙利亚内战已进入第七个年头,这个曾经安详的社会,如今已陷入族群地域割裂、同胞反目为仇,暴力杀戮无已的悲惨境地。尽管早已筋疲力尽的各方时或释放一些“停火”、“和解”、“政治解决”的信号,但血海凝聚,积重难返,指望杀红了眼的各方自行和解,卖剑买犊,几乎是一种奢望。

3月15日由贝鲁特美国大学在《柳叶刀》杂志上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年多的叙利亚内战已导致814名医护人员死于非命,15000多名医护人员(占战前总数的一半)逃离叙利亚,而这仅仅是饱经战乱的叙利亚,严重人道灾难的一道剪影。在这样冷冰冰、血淋淋的数据面前,无休止地争论“谁射出了那粒子弹”非但毫无意义,对仍在流血的叙利亚人民而言,更不啻一种残忍。

联合国、安理会和国际社会负责任的成员此时此刻必须放下各自成见、定见,尽快达成公平的、可立即诉诸行动的共识,要知道在今天的叙利亚,无论真相也好,和平也罢,不采取行动,都不会自动到来。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