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暂停申办”不足以杜绝全运会攀比浪费之风

针对各地在申办、承办全运会时竞相攀比,造成历届举办城市大量场馆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下,不少场馆在赛后无法为普通百姓所享用,形成公共资源和巨大浪费,有政协委员提议,将全运会申办暂停,轮流在已具备相应设施条件的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辽宁六省市举办,以扭转这一不良趋势。该委员和其他代表、委员还提出了严控开闭幕式规模、加强奖励资金监管、改革赛项设置等一系列有关全运会改革的意见。

这些意见固然很宝贵,很有助益,也表明全运会的诸多不正常现象,已引发社会更广泛、更深入的关注,并通过“两会”渠道,开始反馈到政治高层。但坦率地说,“暂停申办”不足以杜绝全运会的攀比之风。

熟悉中国当代体育史掌故的朋友应该记得,“暂停申办”,其实是全运会史上早已进行过一轮的改革,第六届广州全运会后,鉴于攀比、规模过大等种种弊端,全运会曾规定,今后只轮流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举办,已获得第七届全运会主办权的四川成都因此只举办了部分项目比赛,这一限制直到2001年才由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取消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广东轮流举办限制的函》取消,而在广州六运会前,也只有五运会在上海举行,其余四届都在北京。但这种意在节约资金、避免体育设施和公共资源浪费的措施,并未起到预期效果,被局限在一地或三地举办的全运会依然大事铺张如“检阅”,且届复一届在固定地点折腾,对当地正常的体育赛事、社会活动、交通运输,甚至居民正常生活、工作,所构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很显然,如果仅仅用“暂停申办”将全运会圈在几个指定地点,而不改变全运会的既定模式,铺张浪费不过由面变点,且在“全国一盘棋”思想主导下,这个“由面变点”也可能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堂皇理由而打折。

同样,“压缩规模、精简赛事”也是早已实行过的旧政策:六运会后,在节约开支和“与奥运接轨”思想主导下,大量非奥运项目被砍掉(一度只剩下武术、围棋两项),但这种做法同样无法杜绝浪费和攀比,只不过让资金、投入更集中,反倒付出了一些非奥运项目进一步边缘化的代价。

很显然,造成攀比铺张、资源浪费问题的关键,并非“轮流申办”本身,甚至也不是仅仅“全运模式”的错。事实上不仅全运会如此,城运会、青运会、民运会、农运会也莫不如此;不仅运动会如此,各种大型公共活动、大型项目的拍板与上马,也往往都如此。

“全运模式”弊端的症结,被许多人归咎于奥运战略,但这只是问题的低层面,更深刻的层面在于,通过全运战略、奥运战略,那些大手笔、大投入的决策者,可以获得如期、甚至望外的回报;同样,许多大型活动、重大项目明明无需铺张、不应铺张,甚至根本划不来,不应上马,但通过一掷千金,可以换来决策者所期待的政绩;通过这些政绩,决策者又可换到更多他所憧憬、热望的好东西。在公众、舆论、社会眼里的“浪费”,在他们看来却是一千个、一万个值得;在公众、舆论、社会计算中的“划不来”,在他们看来则是一千个、一万个“划不来”,这种“政绩交换方程式”不变,“暂停申办”也好,控制规模也罢,恐都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甚至连标也治不了。

事实上广义的全运会、省运会并非中国独有,日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有,但在这些国家里,“全运会、省运会”纯粹是全民健身体系的一部分,几乎没有专业选手掺和,有些“全运会”赛程比中国长,项目也比中国多,甚至分社会、大中专、中学、小学等许多年龄组别,有的还不在同一地举办,而是凑合交通和现成场地便利“因陋就简”,如此办运动会,铺张浪费或场馆资源闲置,都变得难以发生。由此可见,要从根本上杜绝全运会、乃至各种大型活动、项目和城市建设工程中的铺张、攀比现象,就要从根子上挖掉“政绩交换方程式”的根。具体到全运会,关键不在于是否轮流主办,有多少个项目,而在于其必须和政绩、和“奥运战略”脱钩。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