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人讲究“必也正乎名”,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自家的孩子、新开的铺子要取响亮的好名,新事物新概念也总会尽可能把名字弄顺口些。事物如此,人名自不会例外,政治家、领导人的名字就更不用说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译名的规范也同样重视,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定“译名以新华社为主”,新华社下属的译名室也因此成为外来人名、地名、机构名翻译的“定版者”,“音译为主、名从主人、约定俗成”的“译名三原则”也为不少人所熟知。

什么叫“音译为主”?就是原则上以音译来翻译外国人的名字,而不会采取以往曾经沿袭过的意译(徐光启翻译《几何学》时,合作者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的老师、欧洲数学家克拉维乌斯Clavius被翻译成“丁氏”、“丁先生”,因为Clavius是拉丁文“钉子”之意)。音译时外文以对方母语为准,如法国现任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就是按照法语H不发音、an读ang音的规则音译的,并没有像某些境外华文传媒那样翻译成“荷兰”、“贺兰德”、“欧兰德”(均部分或全部采用英语发音规则),现任西班牙首相玛利亚诺.拉霍伊.布雷(Mariano Rajoy Brey)中间名按西班牙语发音翻译作“拉霍伊”,而非如某些境外华文传媒那样按英语翻译作“拉杰瓦”;音译时中文以普通话标准音为准,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在新华社译名室确认标准译名前,曾沿袭过香港“戴卓尔”的译名,后者系根据粤语发音音译的。

什么叫“名从主人”?就是倘若外国人自己有常用译名,则沿用对方的译法。比如加拿大现任国防部长石俊(Harjit Sajjan)系印度裔加拿大人,如果按照标准音译法,应该译作“哈吉特.萨吉安”,但加拿大许多政治家因为选区内华裔很多,早已根据习惯自行起了汉语姓名,“石俊”的名字就是此人自己起的,自然只能客随主便,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长简蕙芝Christina Joan Clark,温哥华市长罗品信Gregor Robertson,联邦外长方慧兰Chrystia Freeland的名字翻译“不合常规”,个中奥妙都在于此。“名从主人”还可能引发尴尬和混乱,如加拿大已故前总理、促成加中建交的皮埃尔.特鲁多(Pierre Trudeau)是加拿大说法语的魁北克人,其名字是按照法语的标准“新华社式音译”,当今总理是他的亲儿子Justin Trudeau,照理应翻译做“儒斯丹.特鲁多”,可俗称“小杜”的他从政后按照前述加拿大政治家习惯,给自己定下了“杜鲁多”的汉语“官方姓名”,于是中方只能照办——这样一来,原本一模一样的父子总理,就姓了不同的姓。

什么又叫“约定俗成”?就是如果大家已经习惯了某个“不合规矩”的译名,为避免混乱一般就不去改动,比如鸦片战争时侵华英军司令、首任香港总督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是清朝前期的贬抑性译名,但因为中文历史书上都这么写,一般沿袭。有趣的是此人出任港督后曾给自己定下“砵甸乍”的汉语姓名,这个名字后来被用于命名香港的街道(砵甸乍街,即中环石板街的旧名),许多不熟悉历史的人往往以为璞鼎查和“砵甸乍”是两个人。

近年来一些美国领导人的译名引发争议,如“奥巴马”(Barack Obama),美国大使馆曾经交涉,希望改作“欧巴马”,但中方一直没改;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按照音译规则应该翻译作“川普”(上世纪末最早介绍他时就翻译成“川普”),但迄今他还叫“特朗普”;希拉里.克林顿,按照标准音译法,其名字应该作“希拉蕊”,简称应该用姓氏“克林顿”,但包括官方媒体也习惯简称她作“希拉里”。中方的理由正是“约定俗成”。

这几条中到底应该以哪条优先?

“名从主人”最为优先是没有争议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柬埔寨首相洪森。约20年前,洪森本人觉得这个名字“太像中国人姓名”,就通过外交渠道告知,自己姓名的“官方汉译版本”是“云升”,中方照改不误,但没过多久,他似乎觉得还是“洪森”更响亮,又通过外交渠道通知中方“再改回去”,中方也依然照办。前几天再度成为新闻人物的末任港督彭定康(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其音译姓氏本来是“帕滕”,他成为港督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这样称呼他,但他后来起了“彭定康”的官方译名,“名从主人”,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但“约定俗成”和“音译为主”孰先孰后就不好说了,一般而言后者优先,但此前美国政治家的几个例子,似又说明在某些时候前者也可以优先。

除了上述三条,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就是除非“名从主人”或“约定俗成”,外国人译名尽量避免翻译得像华人,这和晚清以来的习惯正好相反,也和香港迄今的习惯不同。如现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Theresa May),香港人译作“文翠珊”,不仅姓在前、名在后,而且May用粤语音译,“新华社版”就“更像个老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台湾对外国政要的译名方法和大陆不太一样。

香港的音译主要根据粤语发音(如前面提到的撒切尔夫人),且有时会刻意比附汉语名字,并将姓氏放在前面(如前面提到的“文翠珊”),这种译名法有时也会闹笑话,比如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 and Cherie Blair),分别被香港人翻译为“贝理雅”和“彭雪玲”,不知内情的谁能看出他们是“两口子”?

台湾的译名则用“国语”音译,且较大陆更注重“名从主人”,并保留了习惯让译名“像中国人姓名”的传统,如“欧巴马”的名字是台湾人一直用的,撒切尔夫人/戴卓尔,台湾则译作“柴契尔”,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台湾译作“海珊”(香港译作“胡笙”),前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姓氏,台湾译作“甘乃迪”(香港作“甘乃地”)……台湾译名还经常省略尾音,以便看上去符合中国人姓名“一般两三个字”的习惯,如前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Dwightd Eisenhower),大陆、香港的翻译版本一模一样,台湾版本却莫名其妙作“艾森豪”,没了尾巴。

近年来,不规范的外国人名翻译屡见不鲜,按照一些专业人士的解释,出现这种“名实不符”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网络时代先入为主、译名室尚未及规范,媒体、网络已乱叫一气,只得将错就错的因素,也有其实已着手规范,但外界理解不一,或执行或不执行的问题,还有译名室和媒体、公众对“约定俗成”认识有偏差,等等,这已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