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的恶化,近日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朝鲜及其领导人金正恩可谓“狠话连连”,甚至连朝鲜停战协议生效后任何一任美国总统都没直接说过的“不排除任何(动武)选项”的“顶头话”都说了不止一次,还布“萨德”、调航母,着实忙了好一阵,给人的感觉,仿佛他和金正恩大有“那啥和那啥不两立”的意思。
然而戏路宽广的他不旋踵又给出了另一个看似截然相反的选项:“约么?”
北美当地时间4月30日,他在CBS“Face the Nation”节目中称对27岁就接管朝鲜的金正恩“面对挑战的能力”感到钦佩,并称其为“a pretty smart cookie”,引起舆论大哗;仅隔一天,他又语出惊人地表示,将“很荣幸在适当情况下”和金正恩会面,“即便朝鲜仍然打算进行核试验”。
可以想见,特朗普的这番大哉之言对美国政坛、舆论的惊吓度,至少不亚于对远东和国际政坛、舆论——要知道仅仅在夸金正恩是“a pretty smart cookie”的前两天,他还大义凛然地表示,与朝鲜发生“重大冲突”是很有可能的;前一天,他的国务卿蒂勒森(Rex Tillerson)还在安理会明确表示,美国和朝鲜“不可能进行谈判”。
剔除一些人们已渐渐习惯的“特朗普风格因素”,不难看出特朗普的“约”是有其自身逻辑的。
早在去年选战期间,特朗普就曾试探性地表示,“为什么不”和金正恩直接谈谈,这显然带有他习惯性的“逢奥巴马必反”逻辑——既然在第一任期被金正恩“奶粉君子协定”涮了一把后奥巴马再不愿与金正恩打交道,那么自己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而自近期朝鲜局势骤然紧张以来,特朗普已接连甩出一连串“大棒”,包括“卡尔文森”号航母编队终于靠近朝鲜海域、美日韩军事合作加强,也包括在4月29、30日接连和菲律宾总统、新加坡及泰国总理通话讨论朝鲜问题,当然同样包括在朝鲜问题上与中国的频繁互动。或许在他看来,此时此刻业已形成一个可占据“制高点”、在有利形势下和朝鲜暨金正恩“谈谈”的“气场”,对方回绝等于自己“揩油”,反之则正可施展拿手的“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绝技。
然而特朗普似乎再次低估了重大国际问题的“热度”:他的这一炮恐怕把“自己人”都吓了一大跳:要知道不仅蒂勒森,副总统彭斯就在“约”前几小时还言之凿凿,称特朗普“已明确表示对朝鲜的战略耐心时代业已结束”——而这话的确是特朗普说过的。
“约”出仅几小时,专业“补锅匠”、白宫发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就匆忙“补锅”,称“美朝首脑会谈需满足许多先决条件”、“这些先决条件显然不存在”,因此“会谈不会很快举行”,随后国务院也赶紧补了一份声明,称尽管美国对朝鲜半岛无核化谈判仍有信心和“持开放态度”,但朝鲜必须弃核才有恢复谈判的余地。
问题是“砸锅”的话和“约”,都出自特朗普之口,这不免让许多人不知所措,一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专家格莱瑟(Bonnie Glaser)和人权观察社(HRW)亚洲负责人西弗顿(John Sifton)所言,一位美国总统至少应在公开表态中保持“较多的一致性”。
就在4月29日,朝鲜进行了最新一次的弹道导弹试验(但未成功),一些观察家注意到,特朗普当选到就职期间朝鲜弹道导弹试验数为零,但就职后6周竟进行了7次,今年截至5月1日已进行了10次,而去年同期只进行了5次,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倘真要和金正恩“约”,无疑将背负极大政治风险:同样在4月29日,特朗普和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电话交谈,并邀请其访美,尚且引发国会、民主党和美国众多媒体、非政府政治激烈反弹,更早时他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心照不宣”也获得类似待遇,这两位尚且如此,何况金正恩?
朝鲜当然想和美国“约”,甚至从某种意义上,他们这些年的各种动作,都多少带有甩开其它国家,单独和美国“约起来”的含义。问题在于金正恩时代朝鲜在原有要价(美国必须确保朝鲜安全、给予朝鲜援助)不变基础上,又附加了更多价码、尤其是要美国承认其“核大国”地位的价码,这恰是美国不敢给、朝鲜也不敢退的“症结式问题”。
“症结式问题”不解决,美朝高峰会谈就只能是“不谈白不谈”、“谈了也白谈”,对金正恩显然是“谈比不谈好”,而特朗普一方的美国,不论他的伙计、盟友或政治对手,恐怕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严防死守”,避免这位“大嘴”再在此问题上信口开河,给大家添麻烦。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