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7年5月22日夜,英国中部城市曼彻斯特市中心的曼彻斯特竞技场发生剧烈爆炸。

事发地曼彻斯特竞技场是一座文体两用的体育场所,于曼彻斯特市中心的维多利亚火车站不远处,是被一些人俗称为“小巨蛋”的欧洲最大室内演出场所,最多可容纳2.1万观众,事发当晚,这里正举行美国歌手阿利亚纳.格兰德(Ariana Grande)演唱会,到场观众人数据称有1.7-1.8万。

据曼彻斯特地区救护车服务总监拉特克里夫(David Ratcliffe)和曼彻斯特警方称,爆炸共造成22人死亡,59人受伤,死伤者中有不少未成年人。第一批被通报遇难的受害者中,有年仅8岁的女孩鲁索斯(Saffie Rose Roussos),而最早被公布姓名的遇难者则是刚满18岁的女生卡兰德(Georgina Callander),她是歌手格兰德小有名气的“发烧友”。拉特克里夫称,伤者被分别送往8家医院,其中12名未满16岁的重伤员被送入当地儿童医院。

据竞技场方面和部分目击者介绍,爆炸发生时约格林尼治时间22时30分,歌手刚刚唱完最后一首歌,然后突然一声巨响,灯光全灭,许多人惊恐万状地夺路狂奔,造成了一些挤压、踩踏等二次伤害。有消息称,爆炸是在靠近出口处的外场发生的。

爆炸导致爆炸导致曼彻斯特市内公交和北方铁路公司城际火车运营的暂时中断,不少从外地赶来观看音乐会的人无家可归。爆炸适逢英国立法选举前夕,翌日各党派纷纷宣布暂时停止助选活动,党领、政要和候选人们纷纷发表声明,谴责恐怖行径。

事发后不久,警方便宣布宣布将这起事件“作为恐怖事件处理”。5月23日格林尼治时间14时左右,极端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在网上发布声明,称“哈里发的战士在人群中引爆了炸弹”,并威胁发动进一步攻击。

警方早些时候宣布在曼彻斯特南部逮捕了一名23岁嫌犯,但随后又有消息称,引爆炸弹者是22岁的曼彻斯特居民萨尔曼.阿伯迪(Salman Abedi),这名有中东血统的男青年就住在距离爆炸现场不到5公里的地方。

这是2005年“7.7”伦敦地铁爆炸案(56死,700人以上受伤)后,英国本土死伤最惨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也是今年“3.22”伦敦威斯敏斯特区撞击、袭警事件(4死,至少40人受伤)后英国3个月内遭受的第二起恐怖袭击事件。

事发后,各国政要和各界人士纷纷谴责恐怖组织针对无辜平民一而再、再而三的残暴袭击,然而这些暴徒究竟何以总是袭击这些无辜目标?他们究竟想从中得到什么?

必须注意到,针对“稠人广众”即大城市市中心“地标”、大型文体活动现场等目标的袭击,近来在欧洲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似已形成新的恐怖潮流。

2015年“11.13”法国巴黎系列恐怖袭击,袭击目标为巴黎市中心正举行美国乐队“Eagles of Death Metal”专场音乐会的巴达克朗(Bataclan)音乐厅,以及正举行欧洲杯足球赛测试赛的法兰西体育场外场(时任总统奥朗德Fran?ois Hollande就在内场),袭击造成137人死亡、368人受伤,其中仅巴达克朗音乐厅一地就死90人;今年“3.22”伦敦袭警案,攻击目标位于游人如织的政治心脏区威斯敏斯特区;今年“4.20”巴黎袭警案,袭击目标是巴黎“市中心之市中心”香榭丽舍大道上的警车,时间则选在法国“4.23”大选第一轮投票前不到72小时。这些目标的共同特点,是醒目、重要、引人关注、具有国际知名度,且人流密集,一旦发动恐怖袭击,不但最有可能造成重大杀伤、破坏,而且能迅速吸引更多眼球,制造更多恐惧和混乱——甚至即便这种恐怖袭击不成功或不完全成功,也能部分达到“闹出动静”、“制造恐慌”、“吸引眼球”这三大目的。

恐怖组织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出名”、“赚眼球”,惟如此才能打动背后“金主”,从其它“恐怖竞争者”中争取到有限的“恐怖投资”,也才能从“恐怖网络”中吸附更多“慕名而来”的追随者,充当日后行动的打手、炮灰。恐怖组织实施恐怖的另一目的,是干扰、破坏正常人的社会生活节奏。而针对“稠人广众”的袭击,正可“多快好省”地实现这些目标。

“稠人广众”或地域开阔,或环境复杂,且通常是人流、车流、物流、商流汇聚的地方,反恐力量在明,恐怖分子在暗,这给防范此类袭击构成了困难,也让恐怖分子相信,袭击上述目标“性价比”较传统目标更高。

俗话说“一不可再,再不可三”,针对一而再、再而三发生的、针对“稠人广众”的暴恐新动向,必须提高警惕,迅速拿出切实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

恐怖袭击是可能被模仿和“克隆”的,欧洲以外的国家、城市和有关方面决不能抱有“离我尚远”的麻痹心态,应未雨绸缪,迅速找到“维护公共安全”和“确保社会正常功能及秩序”间的平衡点,让恐怖势力无隙可乘。

还应认识到,国际恐怖组织一再针对和平市区、娱乐场所和标志性旅游景点动手,还有其更险恶的目的。

首先,不论打着任何主张、信仰或理由的旗号,恐怖组织都仇视当代文明社会的正常生活,仇视现实中的一切美好和正当享受,妄图以自己的仇恨、偏执、病态和一厢情愿取而代之;其次,这些“地标”人流密集,且聚焦了无数关注,把恐怖袭击的目标对准它们,一旦得逞就能造成巨大的伤亡、损失和破坏,且不论是否得逞,都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内制造、扩散和留存恐怖和恐惧。

日前巴黎“11.13”系列恐怖袭击的目标之一、曾染满血泊的巴达克朗音乐厅重新开业,第一场音乐会吸引了许多支持者到场,一些支持者表示“走进音乐厅、倾听音乐会,就是对恐怖袭击者最有力的回答”,这种姿态曾被一些朋友认为“做作”、“迂腐”。但巴达克朗、以及此次曼彻斯特竞技场恐怖事件的制造者们最不愿看到的,恐怕正是这种看似迂阔、温柔的姿态——因为这表明生活和美都在继续,他们的阴谋和妄想并未能得逞。

恐怖主义之所以要制造恐怖,根本目的,是希望通过恐吓、暴力,让人们惊惶、惧怕,让正常的社会生活因他们而扭曲,让人间的真善美就此被他们扼杀。我们决不能让恐怖制造者得逞,我们不但要追查、打击肇事者,更要让一切生活中的美好继续,让恐怖主义知道,自己除了招惹更多仇恨外一无所得。

还必须警惕的是,巴黎香榭丽舍大街和此次曼彻斯特竞技场的袭击,都发生在该国选举投票前夕,今明两年,全球有多个重要国家将举行选举,届时恐怖组织或又会蠢蠢欲动。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