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利比亚的“黎明”还要等待多久

据媒体透露,在本轮名义上由法国牵头、多个欧、美、阿拉伯国家参与的对利比亚军事打击中,美、英用巡航导弹攻击利比亚目标的行动代号“奥德赛黎明”,显然借用了《荷马史诗》的典故。

对于这场战争,人道主义者关心的是平民的牺牲和损失,军事迷关心的是新军事科技的应用和战况变化,而更多的人关注的,则是经历示威、镇压、一波三折的内战和外国军事干预后,利比亚的明天会怎样,这个地中海国家的“黎明”还要等待多久。

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当时雄心勃勃的卡扎菲就曾在乍得和法国打了一场以代理人战争始、以贴面肉搏终的大规模战争,结果创造了以机械化大兵团惨败给丰田皮卡和反坦克轻型导弹的“丰田战争”惨剧,并在几次和美国的海、空军较量中屡屡被打得头破血流,既无招架之功,又无还手之力,当时利比亚的装备尚算新式,战败主要是指挥、训练、战略战术等方面的问题,而如今几十年过去,因为“洛克比”而遭受长期禁运的利比亚,武器装备和当年几无变化,而他的对手则已鸟枪换炮,比当初装备更好,战术境界更高,且是多国联手“群殴”,刚刚在和班加西方面的拉锯战中元气大伤的卡扎菲,恐怕更非敌手。

卡扎菲威胁要对整个地中海的目标发动“无差别战”,但几年前为了重返国际舞台,他主动放弃了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除了效果难期、且副作用巨大的恐怖骚扰,他实在拿不出什么足以威慑对手的“杀手锏”。可以说,纯军事考量,如果联军全力以赴,卡扎菲很难支撑太久。

问题是联军未必在一开始就使出全力。自开战至今,美国虽然实际贡献了对卡扎菲打击的主力(巡航导弹),却谨慎地躲在法国身后;英国驻法国大使韦斯特马克在盛赞“英法团结合作亲密无间”后刻意强调,这“不是一场战争”,而是“盟国、安理会各成员国和阿盟各成员国为确保安理会1973号决议贯彻事实而进行的必要军事行动”;就连最积极的萨科奇也在开战前的最后一次演讲中,不忘加上“外交解决之门依然敞开”的话。不论联军、邻国还是班加西的反对派,都不愿外国军事干预走得太深、太远,以免重蹈伊拉克、阿富汗的覆辙,很显然,联军轰炸,反政府军地面攻击,才是他们构想的理想模式。

问题是此前的战事表明,反政府军的孱弱和卡扎菲军可谓半斤八两,能否在地面上“自行了断”尚存疑问;这个委员会流品复杂,主席、武装力量总长和外交负责人都是卡扎菲的旧人,名声也不佳,欧美各国对他们也是将信将疑,不敢给予过多的军事扶植,这也会限制其战斗力的提升。一旦反政府军久战不下,联军也许会不得已直接出手。

种种迹象看,卡扎菲时代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即便他可以捱,他的接班人也捱不过去。然而从此前的局势演变轨迹可以看出,卡扎菲的核心部落,尤其西部几个部落的忠诚度和凝聚力较强,而西南部费赞地区的部落则一直隔岸观火,不轻易卷入争端,甚至反对派阵营里,也同样派系林立,部族痕迹深厚。

如果盟军“只空不降”,后卡扎菲时代的利比亚可能出现东西对峙或部落林立的“索马里化”状态;如果盟军直接在地面出手,或强化其影响力,可能会在战后出现一次有组织、有国际监督和保护的普选,但从阿富汗、伊拉克的前例可知,普选并非民主进程的结束,而往往仅仅是开始,利比亚的部族社会结构、生态不变,普选也不可能带来民主生活和政治稳定,利比亚也许会“伊拉克化”;当然,最糟、也是所有各方都最不想见到的,是出现一个“阿富汗化”的利比亚。

如果说,卡扎菲1个月前对平民大打出手,令他开始丧失政权的公信力和合法性的话,那么,班加西的全国委员会也必须努力减少“因人成事”的色彩,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且力争流最少的血,并避免更多的部族间、地域间伤害,否则,即使成功打倒卡扎菲,新政权的公信力也将大打折扣。

如果说,年届古稀的卡扎菲已近黄昏,那么,利比亚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恐怕离黎明还很遥远。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