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就在纪念日前3天,大屠杀幸存者中最年长的管光镜老人与世长辞,健在的幸存者如今已不及百人。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自幼耳濡目染,聆听过许多当年并不老迈的“过来人”对昔日惨剧的沉痛回忆,和对日寇暴行的愤怒声讨。儿时外婆家住城南,和曾勇敢登上法庭控诉屠杀者罪证的李秀英老人只隔几个门洞,也曾听那位看上去貌不惊人的老人,用不大的声音,操一口老南京腔,缓缓说出自己一家和左邻右舍在那血与火的几天里所遭遇的灭顶之灾。我们曾以为,所有这一切都会像江东门等几处屠杀遗址的刻石那样,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

但事实并非如此:年复一年,总有一些军国主义者的遗老遗少,避重就轻、以偏概全、移花接木、偷换概念……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手法涂抹历史,掩盖法西斯战争罪责,总有一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对受害者讨还公道的要求百般推诿阻挠,对南京、中国和全世界热爱和平人士记录历史、纪念受害者的行为蛮横干预。2004年,也是12月,也是纪念日前夕,曾在我们晚辈眼里满身刀疤却总是显得健康而精神矍铄的李秀英老奶奶去世,如今管光镜老人也不在了,甚至,以海外华人身份、出于义愤之情不懈追求历史真相,在全球揭示大屠杀事实的张纯如女士,离开我们倏忽间也已多年。“断代为史”,在“断代”与“未断代”之际的今天,我们理应努力抓住历史的尾巴,趁还有一点时间,尽可能将最宝贵的第一手回忆、口碑、线索、细节,努力地记录、保留和还原,这是为了更深切地回顾,也是为了对历史、对死难者负责。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尽管承平已逾半个世纪,尽管昔日战争和屠杀的血与火,对今天大多数南京居民、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已是历史教科书上的铅字和世代相传的故事,但居安思危,其安可久,数典忘祖,其祸必速,如果我们不能让世人了解历史真相,不能让自己和子孙后代铭记历史的血泪教训,又如何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如今每逢12月13日,南京和许多中国城市都会警钟长鸣,这绝不能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更应是一种真切的提醒:永勿忘记《义勇军进行曲》里那句振聋发聩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永勿忘记这句振聋发聩的歌词何以两次被修改,又两次被恢复如初。

铭记历史并不意味着要永远沉浸在历史的血泊和悲伤中不能自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沧海桑田,80年过去,昔日荒凉的蒿草地江东门、草鞋峡,如今已是繁华的市区,曾经遭罹惨祸的南京和中国,也已不再是积贫积弱、无力抵抗外侮的东亚病夫,中国也再不是当年那个内忧外患不断、国力虚浮,只能“空间换时间”的“老大帝国”,我们的年轻一代,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不应忘记历史,但他们肩负更多的,是对这个城市、这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责任。我们应提醒他们记住历史教训,但更应鼓励他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开放、更自信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八十年已矣,此时此刻,作为昔日侵略的受害者后裔,昔日抗战的胜利国国民,我们理应更深切回顾,愈砥砺前行。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