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消费者能决定加拿大海豹的生死么?

 

3月28日下午,中国国际商会、首都爱护动物协会联合举办“关注动物保护,倡导绿色贸易”研讨会,会上中国、加拿大两国环保主义者共同呼吁中国消费者抵制加拿大海豹制品,以保护每年遭受“残酷屠杀”的加拿大海豹。与会者称,“什么肉都敢吃”的中国,已成为被国际社会普遍抵制的加拿大海豹业“最后的救命稻草”,呼吁“能决定加拿大海豹生死”的中国消费者行动起来,拯救加拿大海豹的命运。

中国消费者真能决定加拿大海豹的生死么?

在加拿大,居住在北方的因纽特人自古就有捕猎海豹的生活习惯,17世纪,英国和法国殖民者先后在加拿大开展毛皮业务,英国皇家、西北两个公司一度垄断海豹皮毛业务,将海豹皮和皮制品从加拿大哈德逊湾的丘吉尔港装船,运往欧洲、东亚等海豹皮主要消费地,而中国清朝官员冬季官服袖口、衣摆等处需要镶嵌大量海豹皮,因此历史上曾是加拿大海豹皮的最大客户之一。

二战后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发展,海豹产业一度被视为落后产业加以限制,自1942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加拿大每年只允许捕杀1.5万头海豹,而仅纽芬兰附近的海域就生存了不下500万头海豹,因此在当时,加拿大捕杀海豹并未引起很大关注。

进入21世纪,世界海豹皮毛需求量突然大增,加拿大一些人绞尽脑汁,以各种借口力图扩大海豹捕猎量。一些组织和个人宣称,海豹繁殖速度太快,导致加拿大最主要的渔业捕捞品种——鳕鱼数量锐减,因此必须捕杀海豹以“保护鳕鱼资源”,海豹最多的纽芬兰省甚至曾提出捕杀400万头海豹(占全部海豹数量80%)的“宏伟计划”。

2004年,加拿大以“海豹数量过多”为由放宽捕捞海豹限制,此后3年内100万头海豹被捕杀。2010年,加拿大政府进一步放宽捕捞限制,规定当年的海豹捕捞配额为,格陵兰海豹33万只,灰海豹5万只,冠海豹0.82万只,2011年更将达50万头,再创年度捕捞配额新纪录。加拿大目前所捕杀的海豹总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格陵兰,格陵兰和加拿大年捕捞总数相加,相当于全球总捕捞量的一半。

许多动物保护组织人士对加拿大捕捞借口不屑一顾,他们指出,2004-2006年,平均每3头新出生的海豹,就有一头死于捕猎,且捕猎海豹的手段极其残忍,许多海豹在被打昏后就被活活剥皮,尽管加拿大政府规定,禁止猎杀皮毛仍为白色、出生不满12天的小海豹,但据统计95%被猎杀的海豹仅12天到3个月,因为小海豹游泳技能还很不娴熟,不愿离开冰面,更容易捕杀。

随着欧美动物保护浪潮兴起,消费者对动物毛皮制品由欣赏转向抵制,上世纪60年代起,欧洲和美国先后在本国范围内禁止海豹毛皮消费和贸易,2009年5月,欧洲议会通过有关禁止海豹产品在欧盟市场交易的法案,规定自2010年起,在整个欧盟范围内,不得进口商业目的捕杀的任何海豹类产品。

目前欧盟、俄罗斯已全面禁止海豹类产品进口,美国、墨西哥等国也已禁止海豹皮毛及制品交易,全球除加拿大外,仅有挪威、俄罗斯、丹麦的自治领格陵兰,以及非洲的纳米比亚,仍允许合法从事商业性海豹捕捞。

然而加拿大政府却坚持“正当人道捕猎海豹权力”:2009年5月26日,前总督庄美楷出席因纽特人社区聚会,当众摘食海豹心脏生吃;2010年2月,G7财长峰会在加拿大伊魁特举行,东道主将海豹肉列入宴会食谱; 3月10日,加拿大参议院又上演了30名官员、议员集体吃海豹肉的一幕,参加这次“聚众大吃”的,包括联邦渔业部长谢伊、最大反对党联邦自由党领袖叶礼廷等,这被认为是向欧盟和国际间反海豹捕猎势力公开挑战。

加拿大海豹产业收益其实并不大,在东北部因纽特人聚居的努阿武特专区,约有10000多户渔民以捕杀海豹为生,每年商业捕杀海豹贡献税收不到2000万美元,不到加拿大渔业总收入的5%,仅加拿大向美国一国每年出口的海产品,总价值就高达25亿美元,即使加上和海豹捕猎相关的一些产业,如观光和保健品产业的收益,在加拿大国民经济中所站比重也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以海豹捕捞业为生的,几乎都是“北方民族”——因纽特人等原住民,这些人数量不多,却分布在广阔的“北极领土”上,而加拿大和丹麦、俄罗斯、挪威等都有北极领土纠葛,近年来气候变暖,北冰洋冰盖逐渐消融,其航运、渔业价值和丰富的油气蕴藏量,令加拿大绝不愿在这个至关重要的地方退让,争取当地原住民支持就显得极为重要,因此政客们争先恐后地表演“海豹秀”,甚至不怕招惹国际是非。

但支持海豹产业的关键是市场。如今世界大多数地区禁止海豹制品进口,中国成了加拿大政府和海豹业者的主攻方向。2009年,加拿大国内就有人宣称“每年要向中国销售20万只海豹的制品”,而渔业部长谢伊更因多次积极向中国推销海豹产品,而在去年1月被加拿大示威者砸了一脸蛋糕,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市场的确可以左右加拿大海豹业的景气。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在加拿大,支持海豹捕捞,更多出于“政治正确”,在这个问题上各主要政党和主流政治派别意见高度一致(尽管民调显示大多数加拿大人对此不以为然,尤其反对海豹皮草制品),即使中国市场说不,海豹产业恐也难言再见。

但这并不是说中国消费者对此毫无作为:如果中国市场说不,海豹需求量下降,这个产业就会萎缩到象征性、福利性的规模,而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创下捕捞配额纪录。

不过两国动物保护主义者的“主攻目标”选择却有偏差:中国目前最大宗的海豹消费,并非曲高和寡的皮草,或口味怪异的海豹肉,而是所谓能“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海豹油。

这种被制成胶囊的海豹油保健品,被宣传为“深海鱼油的更新换代产品”,在网店、实体店俯拾皆是,已在中国保健品市场悄然流行许多年,消费者群体覆盖面很广。北美经营这类产品的公司、厂家甚多,消费对象除了当地亚裔,主要是中国及周边地区的亚洲人。如果能通过科学宣传和舆论造势,破除海豹油“包治百病”的神话,就可以消除中国海豹制品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当然,从法律层面杜绝海豹制品进口、营销,是釜底抽薪的根本办法。鉴于海豹产品销售协议被包含在刚刚签署几个月的一揽子双边经贸协议中,很难被立即直接推翻,努力的重点,理应首先促成议论已久的《动物保护法》出台,然后再根据此法的精神,对与之有冲突的国际协定进行修正。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