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城市心中的“圈圈”

 

京剧《游龙戏凤》里,打扮成富商的明武宗对民间美女李凤姐自报家门,说自己的宅子“大圈圈里面有个小圈圈,小圈圈里面有个黄圈圈”,这3个“圈圈”其实都是围墙——北京城的内城、皇城和紫禁城是也。

别以为只有皇家才能享受这么多的“圈圈”,其实古代都城里的普通老百姓也一样生活在一重重“圈圈”里。

这个城墙里的“圈圈”,汉代叫“里”,唐代以后则叫“坊”。汉代长安城有160个里,里的四周都围着围墙,设有专门的“门卫”;唐代长安城(大兴城)则有坊109个,这些坊同样是围着围墙、设了门卫的“圈圈”;宋代的开封城,则有“10厢128坊”在城中,甚至城外也搞了9厢14坊。

搞“圈圈”的目的是为了安全,按照官书上的说法,是为了整顿首都秩序,管理流动人口,防范犯罪行为,因此“圈圈”里的限制自然是比较多的。

首先是宵禁,不管汉代、唐代,“圈圈”里都有严格的宵禁令,汉代长安城的宵禁时间是晚六点至早六点,唐代则是晚七点至早五点,宵禁时间一到,“圈圈”的大门都会紧紧关闭,“非军国大事不开”,厚厚一叠《新唐书》,提到开坊门的屈指可数,可见是非常罕见的事。

其次是各种限制措施。城市管理者觉得,“圈圈”里越单纯,安全程度就越有保证,因此制订了很多严格的规则,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许“圈圈”里开办商店,要做生意,只能趁不宵禁的时候,去城里专门划出的“市坊”,也就是专门的“买卖圈圈”去做。

“圈圈”的门卫可都不是一般的人物,汉代归皇帝侍卫官“执金吾”管,到了唐代,则由“禁军”和“吏卒”等负责,总之都是吃皇粮的,宵禁时间一到,但凡没有通行证的,一概只能老实回“圈圈”里呆着去。

说到底,最喜欢“圈圈”的是城市的主人,比如皇帝、大官什么的,这是因为第一,他们有钱有势,比较怕丢东西、丢性命,自己躲在圈子里,把别人圈在其它圈子里,心里会踏实得多;第二,他们有权力,如果在圈子里呆闷了,可以随时出圈溜达溜达——前文说的那位明武宗,不久三番五次溜达出去泡妞打架、游山玩水么?

普通老百姓对“圈圈”就未必那么感冒了:固然,围墙能保护自己的安全,但也同时束缚了自由,影响了生计。照规矩,元宵节之类的几个特殊日子,“金吾不禁”,坊门可以通宵不关,每逢这些日子,老百姓都兴奋得了不得。“上元”的通宵欢腾和平时宵禁的冷清,正是普通市民对“圈圈”的直观感受。

时代终究是在进步的,不管城市的管理者多么青睐这种省时省力的“圈圈管理法”,也不得不顺应市民的要求,更何况放松“圈圈”,可以促进商业,繁荣经济,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对他们自己也有很多好处,因此自汉代以来,“圈圈”是越来越放松的。

汉代的坊据说只有1-2个门,宵禁时间长达12个小时,而且宵禁后不但坊门不得出入,连坊内也不得随意上大街,大伙儿都得老实家呆着——为了确保如此,汉代索性规定,普通人家大门不得对准大街,所有胡同的通道都得堵死,也就是说,您要是个“圈圈”里的普通百姓,到了宵禁,那是既不能上街走动,也很难去街坊串门的;到了唐代,坊门变成2-4个,宵禁只是“门禁”,坊门不开,但坊内却是可以自由走动的;北宋的“门禁”也变得宽松,坊内更是近乎百无禁忌;到了南宋,索性连“圈圈”都没有了,“厢坊”成了类似“居委会”的基层行政单位。

汉朝时不但要在居民区周围搞“圈圈”,甚至连路上都要搞围墙,西晋大臣陆机在《洛阳记》里说,东都洛阳城里的大道,中间都会留出仅供达官贵人走的“御道”,“御道”两边竖起4丈高的土墙,这样一来,老百姓只能“左出右入”,从东城到西城都得出城兜一个大圈子;唐朝的长安、洛阳,“御道”还有,土墙却看不见了;南宋的各级衙门,索性跟居民区、商业区混杂在一起。

再说商业。汉代的“圈圈”里是严禁任何小商小贩的,到了唐代,坊内茶肆、酒肆和小买卖已经不罕见,北宋的坊内已经可以开设各种商店,南宋以后,“圈圈”内外的商业气氛已区别不大了。

“圈圈”从严到松,围墙从高到矮,从有到无,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趋势。明代倭寇横行,上海县城的民众感到不安全,集资修了县城城墙。到了晚清,尽管依然兵荒马乱,但县城民众却集体请愿,把自己出资修的“圈圈”主动拆掉了,因为他们看到,“圈圈”其实并不足以防盗贼,保平安,反倒抑制了商业和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城市,地面上的“圈圈”已经不多,据说大体完整的城墙,也只有西安、襄阳、平遥、兴城四座,但某些城市管理者心中的“圈圈”却顽固得很——尽管他们拆起残存的古代“圈圈”来雷厉风行,却不妨碍他们一碰到城市管理难题,就在“本地人”和“外地人”,在城区范围内竖起一圈圈无形的围墙,希望这些“隐形圈圈”可以便利他们的管理。更有甚者,在个别城市,以“便利外来人口管理”为由,那种酷似汉代的“里”、唐代的“坊”,有围墙、坊门、“官家门卫”和宵禁的“实体圈圈”,也赫然拔地而起。

时代变了,自宋元之后,城市已不仅仅是政治中心、军事要塞,而是集政治、经济、文化、学术、艺术、生活功能于一身的、人烟稠密的综合体,“圈圈”已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何况更文明、更发达的今日?

今天的城市该如何?昔日“圈圈”的残迹作为史迹、文物要保护,而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圈圈”、隐形“圈圈”,尤其管理者头脑里“圈圈情结”,则应该努力去打破,去化解。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