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加拿大,中小学生的课外培训被称为“课后班”。
 
在很多国人想象中,北美中小学提倡“快乐教育”,连课堂作业都不多,课后班大约更不会普遍,其实这是个错误认识。
 
以加拿大为例,大多数中小学生所上的公立学校是一种解决“有或无”的普及教育,正课负担在十年级(中国的高一)以下都较轻,副课则更缺乏专业性,如音乐课,体育课,一般只是简单地唱唱歌,打打球,跑跑步,稍微深一点的东西,比如详细的五线谱乐理,复杂的篮球、棒球规则,甚至使用助跑器的正确跑步姿势,公校一般都不太讲,或者只讲一点,孩子们如果想多学,就只能去课后班学了。
 
不仅如此,不论公校、私校,中小学放学时间都较早,一般是下午2:30-3:00,“课后”时间太长,如果是双职工家庭,3:00至5:00期间孩子就无人照管,这在加拿大是不允许的(14岁以下必须24小时有人监护),客观上也需要安排去“课后班”。
 
因此课后班需要被分为两大类:主要功能为“代管孩子直到家长下班”,顺便学点知识的,和主要功能为学习知识的。这两种课后班性质不同,管理模式也不同。
 
“代管孩子”的课后班严格说不能算课外培训,开设这类课后班的单位有学校本身、学校外包单位,也有社会上的力量,比如学区内的教堂、非盈利机构、具备资质的个人等。这类课后班门槛较低,去市政府申请执照,按章缴税,教育局(加拿大实行学区制,一个市有好几个教育局)批给执照并定期检查(主要是安全防护措施,以及卫生、消防等准入条件),至于“教学资质”是不管的(因为这种“看孩子班”不管起多响亮的名字,实质都是“以玩为主”)。
 
主要功能为学习知识的课后班又可分为“才艺班”和“补习班”两种。 才艺班和国内情况相似,比较流行的是文体类,如钢琴等乐器,国际象棋,绘画,舞蹈,游泳等都是热门,冰球、滑冰作为加拿大“国粹”也有广泛的生源基础。 才艺班有不同的档次,比如笔者两个儿子所上的花样滑冰才艺班,就分为“大课”、“俱乐部大班”、“俱乐部提高班”三等,“大课”是社区中心办的,属于公益性质,费用低廉(对低收入者甚至免费),班次密集,可适应不同情况家庭的需要(如双职工家庭可选择晚上或者周六的课),但教学质量很一般;“俱乐部大班”带有商业性质(一般也有政府补贴),收费较高,但教学质量更好,美中不足是班次很少,对双职工或单亲家庭很不利(笔者一个朋友是单亲妈妈,因女儿归住在不同区的离异父母共同抚养,滑冰课只能隔周上);“俱乐部提高班”是在俱乐部培训选手中择优提供更专业的训练,收费更高、要求购买五花八门昂贵的装备,但有比赛和提高的机会(同样有政府补贴),这种“提高班”还会分成“铜”、“银”、“金”、“白金”、“钻石”等不同级别,级别越高越专业,当然也就越贵。笔者7岁的小儿子现在“俱乐部大班”,10岁的大儿子则在“俱乐部提高班”里级别最低的“铜班”,刚刚夺得平昌冬奥会花滑团体冠军的华裔加拿大花滑名将陈伟群是“俱乐部提高班”里一直熬到“钻石班”的佼佼者,为了保持高水准他不仅要缴纳高昂的“班费”,还要额外聘请“私教”开小灶补课。“私教”俱乐部可代为联系,但费用自理,且因没有政府补贴和“一对一”教学更加高昂,陈伟群成名前为筹措高额训练、参赛费,不得不在华人社区搞筹款晚宴,笔者就参加过一次。
 
文艺类别的才艺班则通常分“大班”和“一对一”两种,大班是一个老师教很多学生,一般都有专门的教室或工作室,收费较低,如钢琴,在大温哥华地区大班收费每小时15-30加元不等(视地段、级别、老师素质、教学条件有差别,下同),而“一对一”则是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费用则比大班高出2-3倍。“一对一”也有“上门教”和“上门学”的细分,费用则差不太多(因为上门教的一般资历较浅)。
 
当然,并非所有才艺班都“优质优价”,比如我大儿子曾参加过社区图书馆活动中心搞的“点心才艺班”,每周五下午上一小时,收费才不到6加元,下课还能把做好的点心带走。
 
有关部门(一般是市政府下属部门)对才艺班的管理主要在资质、场地和学生安全三方面。资质方面,加拿大是所谓“证书的社会”,正规才艺班需要拥有持证师资,证书的发证范围很广泛,既有官方机构,也有行业协会,但覆盖面很广(甚至传统中国民族乐器古筝、二胡,也有加拿大版的教学许可证需要申请);场地方面有许多严格的准入标准,并且会定期检查(因此许多文体类的商业补习班会租用“公家”场地以免麻烦,比如许多游泳、滑冰和体操类的“俱乐部”是在社区中心开班的,和公办的才艺班用同一块场地)。
 
由于才艺班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且要凑培训老师和场地的时间,因此安排在周六的很多。
 
“补习班”则是最纯粹意义上的“课后补习”。
 
如前所述,北美学校、尤其公校体系倡导“快乐教育”和“足够教育”,这固然有其许多优点,但对于有志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的家庭及其子女来说,就显得有些“吃不饱”,因此不论华裔、西人,许多讲求“纯教育”质量的家庭,在子女达到一定年级之际,都会不约而同关注起英/法语、文理文法、语言文学赏析、数学等方面补习班,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实际上,加拿大中小学不光只有“快乐教育”,学生过了十年级之后课业会骤然加重,而且加拿大不是“一考定终身”,能不能升学、能不能进名牌大学,要看最后两个学年、共6个学期的综合成绩,任何一次考试考得差些,名校就很可能入读无望。有些学生很难适应这种骤然间从轻松快乐到严肃紧张的学风转变,学习很容易跟不上。
 
不仅如此,不论公校、私校,到了10年级以上(也就是中国高一以上),一些文化课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比如英文的阅读、应用文写作、文法理解,以及数学等等,本地孩子(尤其公校生)因此前一直“快乐教育”而底子不牢,学起来很吃力,来自东亚等地的移民孩子在数学等课目上倒是游刃有余,但语言方面又会拖后腿,因此各种针对高中课目的补习班也就应运而生。有志于中学毕业后立即读大学、尤其希望读名校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去“进补”。
 
和才艺班不同,“补习班”针对的主要是10-12年级(中国高中阶段)的孩子,这些孩子可以自己搭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进补”(加拿大各省规定不同,一般12岁以上的孩子可单独行动和外出),因此“补习班”往往选择在交通方便的地方“扎堆”,如大温哥华地区三条轨道交通交汇的“百老汇”天车站就是享誉加拿大的“补习班一条街”,不长的街道两边各种补习班招牌林立,“文史地数理化”一应俱全,同楼比邻,目的是方便学生各取所需,或一次选择多种专业去“进补”。“扎堆办班”也有利于师资的招聘和管理。
 
补习班直接针对的是升学(因此同样的英语文法班也会分SAT班、GRE班、莎士比亚文学班……同样的法语班也会有适应常春藤盟校加分的班,和适应法国留学TEF考试的班等非常细致的划分),学生花钱就要“听到个响”,因此投资者和老师都会竭力炫耀自己的教学资质和“战绩”。 对这类补习班的管理由各市的学部委员负责(加拿大是三级政府,最低一级为市镇,市镇一般由市议会、学部委员和公园局三部分组成,市议会产生市长和市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也就是说市长和各局长必须是市议员,学部委员负责学校和教育管理,公园局负责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三个部门互不统属),主要负责审核办学机构的资质、场地和安全情况,经营是否违规等,而师资的资格同样是“证书体系”,证书则一般由政府认证的专业机构(如行业协会)颁发,但因为补习班更专业,证书管理也更细致,无证或持“货不对板”的证书上岗会受到严惩(但如果教学双方“愿打愿挨”且是一对一的私下性质,一般不会管),如果补习机构雇佣不合资质的师资,或进行虚假宣传,则同样会受到严惩,甚至可能被吊销办学许可。
 
虽然提倡“快乐教育”,但加拿大三级行政单位(联邦、省、市镇)的政府和教育机构对补习班的管理主要在办学及教学资质、学生安全、经营正当合法等方面,至于学生会花多少钱或多少时间在课外补习上,则纯粹是学生及其家庭的“私事”,是不会有人去管的——事实上要管也没人会听。
 
值得一提的是,“快乐教育”的提法主要集中在公立学校,大多数私校强调的仍然是“精英教育”和“优质学习”。和公校不同,加拿大大多数私立学校不但主课内容远比公校充实,甚至课余活动也要更丰富、更专业,正因如此,一些家长(尤其亚裔家长)才会觉得“私校并不贵”——因为公校虽然学费书本费全免,但课业“吃不饱”、各种才艺甚至简单的文体技能也一头雾水,家长不得不在课外花钱让孩子上课后班,私校虽然收费不菲,但很多课后班、补习班的折腾却可就此免了,钱花得多一些,但能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