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辛亥与海军

 

清廷曾在海军身上花费了巨资,但海军回报清廷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望:马尾海战折戟、甲午之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好不容易恢复一点元气,又在辛丑大沽口之战中被人堵在船坞里夺走了四艘最新的驱逐舰,而最后的一击,则莫过于海军在辛亥之役中的大倒戈了。

 

编舰队欲死灰复燃 购舰艇惜虚不受补

 

应该说,清政府方面,自甲午、庚子后,对海军建设还是重视的。

1903年,清廷同意在烟台设立海军学校,开始从人才入手重建海军;1905年,南洋大臣周馥、北洋大臣袁世凯连衔会奏,提议全国海军合并;1907年,清新军练兵处提调姚锡光提出方案,将当时残破不堪的北洋、南洋、粤洋、福建四支海军,统一整编为巡洋、长江两支舰队,并设立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同年,清廷在陆军部内设海军处,下设机要、船政、运筹三个司,由副使谭学衡负责;1909715,清廷下旨成立筹办海军事务部,由郡王衔贝勒载勋、提督萨镇冰充任正副筹办海军大臣,并宣布宣统皇帝为海陆军大元帅,亲政前由摄政王载沣代理,同月,巡洋、长江两舰队正式编成,分别由前“广丙”号巡洋舰管带程璧光、前“定远”号铁甲舰大副沈寿堃任统领,至1911年辛亥革命前,巡洋舰队拥有战舰15艘,长江舰队拥有内河炮舰、炮艇17艘,分别负责沿海和长江防务;1910年,清廷设立海军部,由载洵任大臣,谭学衡为副大臣,并在上海高昌庙设海军总司令部,任命萨镇冰为海军总司令,同时把湖北“六楚”、江苏“四江”等地方舰艇统统调归海军部节制。

应该说,这些努力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此前清朝虽曾建立船政、海军,却分成几摊子各自为政,没有中枢指挥机构,中法战争中,福建、南洋海军各自为战,败不相救,正在返航途中的北洋3艘主力舰竟故意放慢航速避战,甲午海战中南洋海军推诿不北上,广东3艘军舰还是因操练滞留,在管带程璧光等的再三恳求下才凑巧参战。整编后中国终于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海军指挥机构和海军司令部,由国家元首亲任海军最高指挥,更体现了国家对海洋的重视和对海军的绝对指挥权。

但纸面上的风光是一回事,实际却是另一回事。

1911年辛亥革命前,巡洋舰队15艘战舰总吨位只有1.8万吨,长江舰队17艘舰艇加起来只有1.5万吨,而英国1906122服役的“无畏舰”一艘,吨位就达18420吨(标准排水量),也就是说,英国1艘主力舰的吨位,就相当于整个清朝巡洋舰队吨位的总和。

清廷虽然建立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但出于对汉人的猜忌,上层大量启用皇族、旗人,其中代理海军大元帅载沣、海军大臣载洵都不懂海军业务,谭学衡、萨镇冰等虽是科班出身,却要受皇族节制。在海军基层,各级军官大多来自马尾等几座船政学堂,有些还有留洋经历,但知识水平普遍较高,眼界也较开阔,对清廷缺乏归附感,且对旗人专政、上层腐败认识深刻,普遍失望,这些军官本身也分粤、闽两派,彼此间勾心斗角,内耗严重。

要振兴海军,就必须有军舰和基地。军舰方面,清廷在辛丑前订购的“五海”巡洋舰,即4300吨的英制“海圻”、“海天”,2950吨的“海琛”、“海筹”、“海容”,以及一些炮舰,在辛亥后陆续抵达,成为清末海军的主力。1909-1910年,载洵、萨镇冰先后出访欧美,在意大利订购炮舰“鲸波”号,奥匈帝国订购驱逐舰“龙湍”号,德国订购鱼雷艇4艘、炮艇2艘,英国订购巡洋舰“肇和”、“应瑞”号,美国订购巡洋舰“飞鸿”号,日本订购炮舰“永丰”、“永翔”号。然而此时海军列强已开始卷入“无畏舰”海军军备竞赛,本国订单尚且忙不过来,外销订单进展十分缓慢,这批订购的军舰,大多在民国时代姗姗来迟,少数则因清朝灭亡、订单作废而被转卖,竟没有一艘在辛亥之役中派上用场。至于军港,由于旅顺、威海都被列强租借,沿海港口也大多被瓜分,清廷不得不在浙江象山筹建新港,同样直到清亡也没完成。

 

萨镇冰明哲保身 各军舰纷纷反正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大惊失色,迅速组建围剿机构,由陆军大臣荫昌统一指挥。鉴于三镇襟带江汉,舰船作用巨大,又令萨镇冰率海军助剿。

1017,荫昌进驻信阳,清朝陆军纷纷进入战位,萨镇冰也自于13日自高昌庙率“楚有”、“楚豫”、“楚秦”、“楚谦”、“江元”、“建威”炮舰,以及鱼雷艇6艘起航,15日即至汉口江心,比陆军还早两日。但这些炮舰中有多艘原归属湖北省,舰员出于香火之情不愿力战,而各级官兵则多受新思潮影响,也不肯认真参展,总司令萨镇冰虽是蒙古族旗人,却是职业海军将领,更与黎元洪有师生之谊,接到黎元洪的策反信,他不置可否,既不响应革命,也不卖力作战,因此海军炮火虽然猛烈,但实际效果却很差。

萨镇冰留在上海的,有“建安”、“策电”、“飞鲸”三艘炮舰,“登瀛洲”号运输舰,和两艘鱼雷艇,分泊高昌庙和杨树浦,此时上海革命党人正策划起义,这些海军大多原属南洋,有许多粤籍官兵,在粤籍革命党游说下纷纷反正,112,这批舰艇宣布起义,比陈其美等人在陆地上的起义还早一天。

清廷在辛亥革命后,从广东调集“镜清”、“保民”、“芝观”、“联鲸”等舰,会同原在长江的“江元”、“江亨”、“建弢”、“通济”、“楚同”、“楚观”等,共炮舰12艘、鱼雷艇一艘,增援汉口萨镇冰,驶至镇江是118,镇江守将林述庆通电独立,这些舰艇一下被夹在起义的镇江、上海之间,人心惶惶。

舰艇上许多官兵也是广东人,主将宋文翙为香山人,和革命军中的许崇灏是同乡,许崇灏亲自上船动员,宋文翙慨然同意倒戈;舰艇中的非广东籍舰长几乎都是福建人,而林述庆也是福建人,和多位林姓舰长是同族,这样一来,福建籍舰长也纷纷站到革命阵营,1110镇江江面海军起义,下游舰艇全部易手。

此时清廷的三艘主力巡洋舰“海筹”、“海容”、“海琛”也已奉命开赴武汉江面助战,这三艘舰上“见过世面”的官兵更多,同情革命的是主流,他们纷纷消极怠战,虽发炮频繁,却总是打不准。到了11月初,下游省份大多独立,海军成了“江军”,且缺煤、缺饷,陆上的北洋系清军又因派系成见不予接济,军心更加动摇。“建威”号军官朱孝天起义不成,上岸投奔革命军,“海琛”舰军官张怿伯则联络各主力舰官兵,打仗时尽量不瞄准,不是放空就是射向江面。

1112,“海筹”舰长黄钟英等以长江浅水期将至、大舰滞留不便为由,逼迫萨镇冰率“三海”和部分鱼雷艇下驶,15日至九江江面,不料江西也已响应革命,金鸡坡、马当等四座炮台阻住了军舰下行的道路,迫使这些军舰不得不停在九江江面,而九江也早已起义,舰上人心益加摇动。

早在停泊汉口时,黎元洪就两次致函萨镇冰策反,还分别向各舰长发出信函,称“汉族存亡之机,在诸船主一臂之力,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骸同胞?请勿犹豫”,到了九江,已经反正的前江苏巡抚程德全又派吴景英晓以大义,希望萨镇冰等“以国种为重,以共和为目的,光复汉业,免致中原糜烂,大陆剖分”,身为旗人的萨镇冰进退两难,索性把舰队交给黄钟英,自己化装成商人偷偷溜走。

九江军政府闻讯,派出林森、吴铁城、蒋群、龚永等上舰策反,而萨镇冰的参谋汤芗铭,是湖北咨议局局长汤化龙的胞弟,汤化龙屡屡去信,敦促乃弟起义,同盟会众叶匡也奉黎元洪之命,到九江策反。迫于时势和革命军的军事压力,这支清军主力海军宣布倒戈,将炮卸下交林森等人带走。不久后,九江方面宣布成立海陆军联合委员会,黄钟英任副主任委员,汤芗铭为临时舰队总司令,开往武汉,炮击京汉线,阻击清军南下援兵,令占领汉口、汉阳的北洋军无法渡江,确保了武昌城;在下游,镇江、上海起义各舰在程德全、林述庆等人的调度下,参与了江浙联军进攻南京的战役,为南京光复立下功劳。

由于大多数清朝基层海军官兵为粤、闽籍,和起义官兵是同学、同乡,在主力舰艇起义的影响下,清军残留各地的舰艇纷纷起义,11月底,大多数海军舰艇都已集中到上海,成为革命军的一部分。

126,革命军在上海成立海军总司令部,公推程璧光为海军总司令,黄钟英为副总司令,汤芗铭为巡洋舰司令长,此后汤率主力舰队北上,进入渤海湾耀武,清军竟无一舰出击。

此时清廷已解除载洵海军大臣职务,由副大臣谭学衡出任末代海军大臣,却已经既没有海,也没有海军;1912212,清帝逊位,谭学衡旋即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海军部正首领,这样一来,就连大清的海军部也“光荣起义”了。

 

“海圻”舰环球航行 程璧光外洋易帜

 

前面提到,清末海军的主力舰为“五海”,其中“海琛”、“海筹”、“海容”在九江起义,“海天”舰则在1904年触礁沉没,那么“五海”中最大的“海圻”舰哪里去了?

原来1911622,是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加冕阅舰礼,清廷也接到邀请,斟酌再三,它们在191012月决定,派“海圻”号参加。这不仅因为“海圻”号最大,而且该舰系英国阿姆斯特朗造船厂所造,正好顺路大修。

421,“海圻”舰从上海杨树浦启锚,经南洋、印度洋、红海,穿越苏伊士运河入地中海,过直布罗陀海峡到大西洋,620抵达朴茨茅斯军港,带队的是巡洋舰队统领、海军宿将程璧光。

在阅舰式上,“海圻”舰舰容整齐,不卑不亢,赢得了国际声誉。阅舰式和大修后,“海圻”舰从英国纽卡斯尔起航,横跨大西洋,810抵达美国纽约访问,这是中国海军首次横渡大西洋。

这次访问的背景,时墨西哥发生骚乱,当地华侨安全遭到威胁,清朝驻墨西哥临时代办沈艾孙急电北京,清廷命“海圻”号就便出访美国、古巴、墨西哥“宣慰华侨”,在美国和古巴,“海圻”号圆满完成使命,得到华侨热烈欢迎,但在古巴停留时,墨西哥已向中国政府道歉,因此访问取消。

此时如果“海圻”号继续向西南,经过巴拿马运河横渡太平洋归国,就可以完成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但“海圻”号是燃煤船,又无补给舰伴随,担心后勤跟不上,最终决定原路折返。

9月初,军舰离开哈瓦那,经英属百慕大的汉密尔顿再次横渡大西洋,当月底抵达英格兰巴罗因弗内斯港,准备稍事休整,启程归国。

恰在此时,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这艘中国海军最大的军舰何去何从?

军舰的最高指挥官程璧光是广东香山人,孙中山的同乡,最早的兴中会会员之一,己未广州起义失败后,程流亡海外,后被惜才的李鸿章以“不追究甲午失舰之罪(他在甲午海战中丢失坐船“广丙”,且是丁汝昌自杀后赴日本海军递交投降信的使者,尽管他自称不知道信的内容)”条件劝说回国,如今升任清朝主力舰队统领,但仍然对革命抱同情态度,早在从新加坡开往科伦坡的途中,他就率领全舰官兵剪掉了辫子,如今面对革命浪潮,他最初保持沉默。

舰上的三副叫黄仲煊,正是在九江率队起义的黄钟英胞侄,更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得到武昌起义消息后,他立即串联舰上同志20多人向程璧光和“海圻”舰长汤廷光请愿,希望他们顺应时事,投向革命阵营。

程璧光立即和驻英大使刘玉麟协商,后者也同意站到革命一方,计议已定,程璧光、汤廷光招集全舰官兵站坡,下令“革命者站右舷,不愿者站左舷”,结果全舰官兵、连同访美时纽约造船厂厂长赠送的“舰猫”均站到右舷。

191211,远在英国的“海圻”舰举行易帜仪式,降下清朝黄龙旗,升起民国五色旗,3月底,军舰自英国巴罗港起航,沿着来时的航线,于5月底回到杨树浦母港,此时清朝覆亡已3个多月了。

“海圻”号的航行历时400多天,途经814港,总航程30850海里,虽功亏一篑,未完成真正的环球航行,但总航程超过环球航程,且在途中完成易帜壮举,足铭史册。至于中国海军真正的环球航行,则要到近百年后的2002年,由“青岛”号驱逐舰和“太仓”号补给舰来携手完成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