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迷你欧元区” 现实么

 

自从“法兰克福集团”,这个据说形成于10月19日法兰克福老歌剧院,欢送ECB前总裁特里谢告别晚会台下,由萨科奇、默克尔,以及欧盟执委会主席、欧盟高峰会(the European Council)主席、欧洲央行(ECB)和国际货币基金会(IMF)总裁、欧元区财长(会议)主席、欧盟经济暨金融事务执委等欧元区重要政治、经济和金融圈决策者等欧盟头面人物组成的非正式小圈子被正式叫响,并因迅速平息希腊公投风波,而体现出“核心决策权”的灵活高效、快速反应,与颟顸呆板、尾大不掉的欧元区决策机制构成鲜明对照后,五花八门关于的传闻便甚嚣尘上。无论如何,默克尔史无前例地公开谈论过“甩掉包袱国家”,而一些欧元区“北方”(即富裕)国家的国会里,五花八门的“惩罚及退出机制”正在热议,以至于有消息绘声绘色地说,德法正考虑构建一个剔除“不负责任国家”、更精简、效率和效益更高的“迷你欧元区”,以免“北方”被贫困且麻烦不断的“南方”拖下水。

可以理解的是,这些“北方”政要们的确被“南方”吓坏了:他们原本以为,帕潘德里欧是希腊政客中最忠实于欧元区紧缩计划的一员,并煞费苦心、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了10月27日抒困方案,却没料到被一个横空出世的公投弄得狼狈不堪;他们原本相信,意大利的危机更多是政治动荡所致,而非经济真的出了问题,但贝卢斯科尼决定辞职的兴奋和轻松只维持了不到24小时,国债收益率破7%的惊天警讯就活生生把他们拖回现实——“打到不能倒”的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其实早已虚弱不堪。

在“北方”某些人看来,一切都可归咎于欧元区的先天不足:有统一货币却没有统一财政政策,各国可以在财政问题上自行其是,捅了篓子却要让所有17国一起负担,出钱出力最多的“北方”国家享受不到“应有”的发言权,而只能和最小的成员国“一人一票”,并眼睁睁看着别人捅出的窟窿越来越大,最终让自己也在劫难逃。在他们看来,最彻底的解决方法,就是剔除“劣币”,在欧元区里搞一个更核心的“迷你欧元区”,并强化欧元区中枢的权力,使之可以更有效地干预“问题国家”财政政策。

然而这现实么?

如果这一讨论发生在“昨天”,即欧共体的松散货币联盟尚未过渡到欧元之际,各国自可根据这样的“准入条件”讨价还价,合则入,否则免;如果发生在“明天”,即欧债问题告一段落,各国可从容考虑未来时,无债一身轻的各国,也尚可从容考虑欧洲一体化的远景。可“今天”的欧元区业已是这般光景,硬挤在一条船上固然痛苦不堪,在惊涛骇浪中强行分家,怕也要重演“掬指盈舟”的惨剧。

人们不应仅看到帕潘德里欧的“政治疯狂”,作为父子两代总理,老牌政治家,他并非不知深浅之辈,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国内民意已不堪持续两年多的紧缩还要继续延长、加深,更不堪“北方”对希腊经济、金融政策的指手画脚(哪怕这被证明是对的)。事实上不止希腊,自欧债危机爆发后,已有5个欧元区国家的内阁垮台或准垮台(爱尔兰、葡萄牙、斯洛伐克、希腊和意大利),或许下周就会有第六个,因为西班牙执政党可能熬不过大选一关。而他们的跨台无一例外是因为民众不接受法德主导提出的紧缩政策、或牺牲小国主权和欧盟发言权的改革。可想而知,倘“迷你欧元区”方案被强推,类似的连锁反应还会增多。

许多冷静的分析家都指出,“迷你欧元区”表面看可以让“北方”、尤其最吃力不讨好的德国幸免于难,事实上却恐怕对德国最不利,正如执政党——德国基民盟议会财政事务发言人迈克尔.梅斯特所言,德国是个出口国,统一市场的萎缩(即所谓“迷你欧元区”)只能让德国自讨苦吃,哪怕发言权增大、安全系数提高,坐井观天也毫无意义。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欧盟也好,欧元区也罢,始终把“共同价值观”和“民主原则”挂在嘴边,却罔顾“南方”民粹反对继续紧缩的压倒性意见,更屡屡有人试图以“提速增效”为由,把穷国、小国的权力,集中到大国、富国手中。这样做不论有多少道理,从政治现实的角度看都是危险的,因为正如汇丰控股伦敦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金所言,威胁“赶走希腊”的萨科奇和默克尔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盒子,如今人们开始纷纷猜测,谁会被欧元区轰出去,甚至欧元区什么时候失败——而他们原本要的,不过是一个安全的、自己说了算的欧元区。

解决欧债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紧缩,而紧缩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痛苦的,民粹的责难,社会的动荡,将随着紧缩政策的旷日持久,而变得越来越汹涌,既然最有阅历的帕潘德里欧都会“发疯”,最能死缠烂打的贝卢斯科尼都会挺不住,那么谁能保证,注定将越来越严厉的紧缩,可以让诸如帕帕季莫斯、蒙蒂等“空降型”、过渡性人物,能稳住那一条条摇摇晃晃的航船?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德国政治家都声称,德国可以救欧洲,但要给德国更多权力,姑不论真假,至少从形势、情理看,此时此刻,要求欧元区向“北方”集权,弄不好真能酿成足以让欧元区航船倾覆的政治灾难。

“迷你欧元区”的传闻很快在官方层面遭到“消毒”:巴罗佐公开驳斥,而德、法政府要员也出面指称这些都是“无稽之谈”。然而这样的传闻不会因“消毒”而销声匿迹,正如欧债危机不会因希腊、意大利换了内阁而就此烟消云散一般。

如果说这些传闻的实际意义,恐怕是让更多浪漫的欧洲人明白,尽管“一体化”,但欧元区国家间巨大的经济、文化差异依然存在,法国和德国其实并非请愿当公而忘私的“头羊”,而那些“问题国家”则一方面不想“下船”,另一方面谁都不想让自己跟着法国、德国的指挥棒转——即使证明它们其实有时候是对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