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美国华裔单口相声大王”黄西,这个中西合璧的称号可谓响亮已极。说黄西在美国创造了华人演艺圈的奇迹毫不过分:尽管貌不惊人,也不是专业艺人出身,可他的演出视频在YOUTUBE上点击率已超千万,得以在诸如全美记者年会这样的大雅之堂登堂入室,在一群政要面前调侃另一群政要,功成名就,大红大紫,而这一切不过始于不到10年前,一次偶然的串场秀,可以说,包括那些在好莱坞、百老汇圈内咬牙打拼几十年的华裔红星在内,能取得他这样成就者,也不过寥寥几人而已。

然而黄西是以“美国笑星”,而非“华人笑星”的名头蜚声美国笑坛的。他真正扬名立万不过两年半光景,此前长达7年的“跑码头”演出,也并非没闹过笑话,一位在休斯顿居住的华人朋友曾在他出名前,偶然听过他的“单口相声”,并坦率表示“没觉得有啥可笑”,几年后黄西成了大明星,他特意买了票到别的城市再听,结果“感觉跟上次一样”。

这位朋友是相声票友,刘宝瑞先生铁杆粉丝,在他脑海里,恐怕约定俗成将黄西当做“说英语的相声演员”,将黄西的表演当成“用英文说的单口相声”,不自觉地照中国单口相声的套路去寻包袱,找铺垫,听不出肯綮,也毫不足奇——因为黄西那根本就不是“单口相声”。

熟悉北美生活的朋友都明白他说的是啥——那是名曰“脱口秀”的典型北美语言艺术表演形式,讲究生活化、俗语化、浅幽默,并最好结合观众熟悉的人或事,能入乡随俗地讽刺一下政治、政客,或秀一下嘴皮子功夫,那就更好不过。不知道黄西出道之初,是否下意识里也曾将脱口秀当成“英语单口相声”来讲,据他自己称,曾被听众告之“听不懂你说什么”,想来也曾遭遇过如我那位华人朋友般的“满拧”误区,如今他的成功表明,他已经在讲原汁原味的美式脱口秀了,本土美国听众不但听得懂、笑得出,而且十分喜欢——当然这也意味着把他的脱口秀当“单口相声”听的华裔听众,听起来更不是味。可不是么,虽然都是鸡肉制品,可肯德基和烧鸡公能一个味儿么?

人们往往将表演艺术称作精神食粮,那么单口相声便是原汁原味的精神中餐,脱口秀自然是美式精神快餐,黄西说的同样是脱口秀,其表演的实质,是“华裔厨师烹制的美式精神快餐”,试想一下,在北美的某家肯德基餐厅里,做出的原味鸡套餐自然是板板六十四的美国快餐味——哪怕这家连锁店的厨子、服务员都是华裔。

不过在北美,的确有不少当地人将黄西称作“华人笑星”,并赞誉其“让北美人明白,中国人不止会拼命干活攒钱,也懂得幽默说笑”,言下之意,黄西的“华人脸孔”还是让他多少沾了些光,哪怕他的脱口秀的确是“原味美式快餐”,仍有当地人会不自觉地把看他表演当成“吃了顿中餐”。

说到这就要回头去谈正经八百的“物质中餐”,在北美那些非华人聚居的城市,往往也不难找到“土生华裔”开的“中国餐厅”,其中脍炙人口的一道名菜“左宗棠鸡”,在北美人中几可谓无人不知,不过这道“名菜”不但国内食客吃不消,连住在华人社区、生活较为亚洲化的北美华人也是敬而远之,因为它又甜又腻,完全不符合湘菜传统,笔者一位名厨出身、在美国开餐馆多年的老朋友坦言,这道菜“除了名字其实都是美国味”,之所以如此,只是让本地人既吃上自己习惯的口味,又顶着“消费中餐”的名声罢了,“倘左宗棠吃了也会吐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听着黄西的正宗美式脱口秀,却津津乐道于“在欣赏华人笑星演出”的北美人,其实正在消费一盘精致的“精神左宗棠鸡”。

入乡随俗,人情之常,黄西这么做既无可厚非,也是成功的典范。至于“精神左宗棠鸡”的名实不符,也并非他的责任:加拿大洋笑星大山在中国成功,靠的是“带洋味的中式相声”,固然靠着一张洋人面孔,他比许多功力更强的本土演员名头大、得利多,但倘没扎实练过说学逗唱,光靠洋脸蛋,中国听众是笑不出来、也笑不了那么多年的。

不过从此次黄西回国后媒体的口径看,似乎有“出口转内销”的意思,且有意无意想把黄西往“单口相声名家”上靠,这恐怕不是个好主意:倘若直截了当,自承是美式脱口秀明星,人们最多是听不惯(也未必就一定不会出现“肯德基奇迹”);若硬说是“单口相声”,表演的却仍是“翻译成中文的美国脱口秀”,“听不懂”、“笑不出”的尴尬只怕又要重演,因为中国听众是带着郭荣启、刘宝瑞、马三立,或至少是殷文硕的标尺来听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