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龙票”之争 不妨想得简单些

 

新鲜出炉的壬辰年“龙票”引来不少议论,支持者认为这条龙“威猛刚毅”、“霸气十足”,体现出中国的“新兴大国风范”,反对者或觉得“形象太凶”、“容易让外国人联想到中国威胁论”、“不符合和平崛起形象”,或认为“和清代龙票形象雷同”、“有剽窃嫌疑”,甚至认为“清代龙票有‘末世之相’”,因此不宜效仿。

十二生肖中有十一样是人们熟悉、或至少不陌生的动物,它们的形象或写实或写意,或凝重或Q,大伙儿最多议论几声,大约不会弄出这许多动静来;偏这龙是个七拼八凑的图腾,现实生活中谁也没见过,却又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被赋予权力、威势、休咎、雨水等诸多“附加值”,画作怎样,怕都会惹出许多话题和是非来。

其实熟悉故典的朋友都不会不知道,壬辰“龙票”的龙,源自清代“正龙”图案,这种图案被广泛应用于袍服、器具、宫室和纹饰上,属于清代龙造型的“标准像”之一,这样的设计凭良心说有些“偷懒”,却也谈不上抄袭,因为自清至今,但凡写画“正龙”,大抵就这副尊容,所不同的,只是眼大眼小,口张口闭,角长角短,爪舒爪收,哪样更好看些,自然是见仁见智。总而言之,如此设计中规中矩,不过不失,喜欢的会觉得挺好,不喜欢的就会觉得挺闷,这也是人之常情,原不必想得过于复杂。

从1980年第一枚“猴票”至今,中国生肖邮票已经经历从鼠到猪完整的两轮,以及此前的四枚“零票”,和自2008年至今、尚未完成的新一轮生肖循环,仔细观察已发行的邮票不难发现,这些生肖邮票大抵是每一“甲子”即一个生肖循环,维持相近的一种风格,如自1984年至1995年的一轮,色彩鲜明而简单,生肖造型近乎年画或民间布艺造型;1996至2007年的一轮,则清一色白色底版、带有剪纸风味的平面造型。自2008年起的新一轮虽尚未走完,但粗略看来,已发行的各枚多带有追求“满画面”,较多借鉴古代常用生肖“定格”造型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讲,壬辰“龙票”选用目前的“正龙”造型和满画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全系列生肖总体风格的制约,设计师实际上并不能完全“自由发挥”。

人的审美观是会因时而变的,清代时的标准美女,如今的人或许觉得长相怕人(看过清末嫔妃照片的朋友就该有体会),而从清代习以为常的“正龙”图形变换而来的壬辰“龙票”造型,不合许多现代人口味也不足为奇。一“甲子”生肖票头尾12年,这12年间社会的审美情趣同样会有很大变换,最初认为很“潮”的风格定位,到了后来或许就会公认“土得掉渣”,如何改进,倒的确值得花一番功夫。

至于认为清代龙票有“末世之相”、认为不足为训的说法,其实倒是不足为训的:自1878年首次发行的“龙票”是中国融入近代化潮流的努力之一部分,也是清代改革措施中为数不多具有完全积极意义、且成果延续到后世的项目之一,近代邮政在中国的发展,促进了资讯的传播、交流,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意义十分深远,即便在辛亥革命、内战、抗战期间,中国大多数地区也基本保持了邮路畅通,不同派别、不同势力割据的中国领土间,惟有贴着邮票的信件可往来畅通无阻。可以说,清代龙票非但不是“末世之相”,反倒是中国先人在艰苦环境下努力追求进步、开放的象征。

龙是虚拟的生肖,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中意的“标准龙”构型,一枚“龙票”是美是丑,各人看法不一,原本十分正常,也无需强求统一,但大家不妨把问题想得简单些——如今可没有啥“真龙天子”,也无需向龙王爷求雨了,“龙票”就是一枚邮票,或者一幅印刷多多、广为流传的彩色小画片,说美道丑都无妨,联系太多“微言大义”,就有些无趣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