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朝鲜的“新气息”不宜过度解读

 

1月16日,美联社平壤分社正式开始办公,在朝鲜中央通讯社大楼的一间办公室木门上,印有AP字样的白纸赫然贴上,标志着第一家西方媒体的正式代表处在平壤这个号称全球最封闭的“信息死角”安营扎寨。此前的1月8日,朝鲜电视台在播放专题节目时弃用了老资格的播音员李春姬,换上了不满30岁的年轻女播音员,原本“能令人肝胆俱裂”的铿锵声音,也被较为平和的声音所取代。

对此一些中外人士认为,这表明原本封闭、保守的朝鲜,开始表现出一丝微妙的信号,有意稍稍打开一点密不透风的屋门,表现出一些信息开放的意愿。也有人把美联社的进驻,视作朝鲜向美国所释放出的善意。

然而对于这些信息应作更全面、更冷静的考量。

正如BBC报道中所言,美联社在朝鲜平壤开办分社,并非新领导人金正恩的决策,而是其父亲金正日时代就已拍板的。早在2006年,美联社就获得金正日的首肯,派出工作人员在朝鲜开始视频业务,美联社在朝鲜正式开办分社的申请也早就获得批准,原定去年底就应开门大吉。

然而就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金正日突然去世,许多既定安排也因此不得不被打乱,美联社的平壤分社开办计划,也因此被推延了近1个月。固然,第一家西方通讯社在平壤扎根,且首批工作人员都系朝鲜族,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但就此认定“新人新风”,恐怕为时尚早。

朝鲜并非绝对不允许外国记者入内采访、拍摄,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传媒都曾多次进入,甚至外国通讯社的分社,美联社也并非第一家(还有日本共同社等三家),外国传媒之所以觉得在朝鲜采访、报道困难,并非仅仅因为“进不去”、“呆不下”,而是在采访过程中受到诸多限制、引导,让他们自感难以真正深入接触朝鲜社会。

如果美联社和其它在朝鲜工作的外国传媒,能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感到前述限制、引导有所松动,可以更容易、更深入地接触朝鲜社会和朝鲜人,干扰和隔离变得更少,配合和容忍变得更多,那么才可以说,“新气息”已经开始出现,而如今这样说,显然还失之轻率。

播音员的更新换代也当作如是观。李春姬生于1943年,今年已年近七旬,本就行将退休,事实上金正日去世前夕她也曾“缺岗”数日,新人接班是迟早的事。再者说,各人各口味,李春姬的播音风格系前任领导人金正日所欣赏,如今新领导人接班,希望看到新面孔、新风格也很正常,这未必具有播音业务以外的“微言大义”。

谁播音、用什么语调其实是次要的,关键在于播什么内容。从报道可知,新播音员第一次上镜,播送的是长达50分钟的新领袖专题片,不难看出,朝鲜传统的电视播音内容和宣传方式,并未因换了个播音员、换了种声音,而有实质上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朝鲜信息不畅,许多信息要么是孤证,得不到独立消息来源证实,要么则带有诸多推理、想象因素,外界分析家、传媒倘仅根据这些“信息碎片”贸然作出长篇大论的判断,便很容易出现不应有的失误和失算。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