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伊朗:如何跳出怪圈?

 

伊朗核危机所导致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去年底,美伊开始围绕石油禁运和霍尔木兹海峡发力,美国和欧洲联手,竭力加紧对伊朗实施进一步制裁,而伊朗则以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威胁相抗衡,导致波斯湾的火药味急遽变浓。

在这期间,双方大打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火爆场面不时出现,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担心——这条绷在战与不战、核与非核间的钢丝,会不会最终被竞相加力的双方拉断?

 

制裁与封锁:要害之争

 

双方之所以变得如此“激动”,奥妙就在于此次双方都直戳对方要害。

先说美国,自去年底招招见血,对准的是伊朗最关键的经济部门——石油产业:12月20日,美欧等相关国家举行罗马协调会议,一致同意“加大对伊制裁力度”,虽未直接提及石油禁运,却处处暗示不排除如此;12月31日,奥巴马签署《国防支出法案》,宣布美国对与伊朗央行有业务往来的国家金融机构实施严厉贸易制裁;新年伊始,美国财长盖特纳接连访问日本、中国等伊朗石油进口大户,试图说服这些国家减少从伊朗进口原油,以配合美国和欧洲的行动;1月12日,美国财政部以“超过限额向伊朗提供成品油”为由,宣布对中国珠海镇戎、新加坡Kuo Oil 和阿联酋FAL Oil Co三家公司实施制裁。在美国的说服和压力下,欧盟和日本等先后表示将配合美国,逐步减少从伊朗的石油进口,欧盟还将于1月23日召开外长会议,讨论对伊实施石油禁运的细节和具体落实时间、方式。

再说伊朗,去年底和今年初,伊朗海军司令哈比卜拉赫.赛义理3次高调声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跟喝杯水那样容易”,伊朗也的确自去年12月24日起连着搞了10天的军事演习,小艇出击、袖珍潜艇出没、岸舰导弹试射……招招朝着最窄处仅6.4公里、石油运输通过量占全球原油消费量1/3的霍尔木兹海峡;伊朗政府第一副总统穆罕默德-雷扎.拉西米去年12月27日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威胁,伊朗国会更早在12月13日,由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帕尔维兹.索努里“捅破窗户纸”,声称24日开始的演习“目的就是验证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能力”,国会还通过半官方传媒放风,称将对出入波斯湾实施“准入制”,伊朗革命卫队指挥官穆罕默德.阿里.贾法里更早在12月初就让革命卫队进入战备状态,以“应对外来干涉和突然袭击”。

众所周知,石油是伊朗主要经济来源,2010年石油收入达730亿美元,占全部国民收入50%以上,同年,伊朗每天平均出口258万桶原油,是仅次于沙特的欧佩克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不仅如此,伊朗国内炼油和成品油加工能力匮乏,原油大量出口,汽油等产品却需要进口,如果对伊朗实施石油制裁,将最有效地削弱伊朗实力,这当然是伊朗所不能容忍的。

与之相对应的,霍尔木兹海峡是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和阿联酋五国石油输出的必经之途,2009年时石油运输通过量占全球原油消费量1/3(美国能源机构EIA的数据),目前则每天通过1550万桶输出原油,平均每天有13艘巨型油轮从波斯湾开出,经这个海峡将原油运往世界各地,这一海峡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12月13日,伊朗国会国家安全与对外关系委员会成员帕尔维兹.索努里声称,伊朗即将举行“意在验证封锁霍尔木子海峡能力”的军事演习,导致全球油价飙升,但1日后伊朗石油部长罗斯塔姆.卡塞米出面表示“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伊朗并没打算封闭这个海峡,油价又应声而落。通过这次“游戏测试”,伊朗成功验证了自己通过抓挠霍尔木兹海峡这一全球油价的命门,让整个世界经济为之颤抖的能力,也让高喊“石油禁运”的各国真切感受到伊朗这招撒手锏的威力。霍尔木兹海峡十分狭窄,北、西、东三面被伊朗陆地包裹,水雷、岸舰导弹、袖珍潜艇甚至普通火炮都可充当封锁武器,别说是真干,就算虚声恫吓,也足以让过往油轮草木皆兵,令虚弱的全球经济风声鹤唳,雪上加霜。

不难看出,美伊此番矛盾迅速升级,恰是因为彼此都抓住了对方命门,伊朗之石油输出和美国之霍尔木兹海峡通行安全,对彼此而言都是必顾的要害,更足以循着一条经济食物链,把全球大多数国家都拉下水。

 

政治战.外交战.经济战,归根结底是神经战

 

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剑拔弩张,但双方的动作却是虚虚实实,虚多于实。

美国方面,尽管向科威特增兵,让航母在伊朗周边来来去去,国防部长帕内塔和参联会主席登普西两位要害军事人物更不断放出狠话,为伊朗划出“不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不得拥有核武器”的“红线”,却也隐约强调,军事手段仅是“不排除”的“保留手段”,优先选项依然是谈判、压力和外交;尽管希拉里、盖特纳等在全球活动,力图把各国都拉入追加对伊制裁的行列,但至今为止,实际出台的制裁“新题目”并不多,甚至针对三家外国公司的制裁,援引的也还是“旧题目”。

伊朗方面同样如此:不时围着霍尔木兹海峡搞军演,却强调“并非”、“不必”针对封锁海峡刻意准备;“准入制”之类好战言论虽然不少,却总是从国会、匿名人士或半官方传媒处传出,宗教上层和行政当局却措辞谨慎;针对周边沙特、阿联酋等国可能填补伊朗遭禁运所留下的全球石油产量空额,伊朗则发出“后果自负”的威胁;针对美国“外交孤立”的高声叫阵,内贾德便动身前往美国后院、近年来反美情绪最高涨地区之一拉美,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其实是“得道多助”的。

很明显,双方的举措说到底,都是在打“神经战”:美国的举措,是警告伊朗“不弃核或封锁海峡将承担巨大后果”,提醒盟国和其它各国“封锁、制裁和孤立正在起作用”,安抚海湾各阿拉伯国家“别怕伊朗,我会保护你们”,敲打仍与伊朗有石油往来的各国企业“镇戎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而伊朗的回应,则是告诉美欧“折腾我就是折腾你们自己”;提醒世界各国“你们承受不起陪美国玩禁运的代价”;警告和自己素来不睦的海湾各邻国“趁火打劫是要付出代价的”。

 

不想跨越却一天天接近的临界点

 

不难看出,双方之所以兴师动众,大玩神经战,目的是让对方就范,又尽可能避免付出跨越临界点的代价。

美国说服欧洲联动、其它各国配合,共同收紧对伊朗“绞索”的理由,当然不是要和伊朗打仗,恰相反,正如路透社所言,他们的理由,是“制裁和压力正在起作用”:石油禁运和金融制裁将打压伊朗的财力,使其无法继续承担推进核计划所必然付出的巨大代价;伊朗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表明他们“被戳到痛处”;内贾德的拉美行,则是“病急乱投医寻求外交安慰”。同样,伊朗在显示爪牙的同时,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我们并不想惹是生非,都是让美国给逼的,“只要你不咬我,我也不会咬你”。

然而剑拔弩张地在彼此要害区晃悠,这个临界点虽都不想轻易跨越,却总不免“擦枪走火”:去年12月初,一架美国隐形无人机在伊朗境内坠落,被后者扣押,引发轩然大波;今年1月11日,伊朗核专家、32岁的罗斯汉(Mostafa Ahmadi Roshan)在伊朗被一枚安放在汽车中的炸弹炸死,这是2010年以来第四位被以相同方式暗杀的伊朗专家,尽管美方矢口否认,但这笔账却被伊朗毫不犹豫地算在“美帝国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头上。

如果美国真的针对伊朗核设施搞“秘密战”,且再度出现类似“无人机门”这类事件,很可能触发本身对“秘密战”毫不陌生的伊朗方面反制;相应的,两伊战争时的多次实例表明,一旦伊朗真的对霍尔木兹海峡动手,美军也是会毫不客气真动手做“手术”的。

更麻烦的是,双方甚至不必当真动手,就足以造成“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效果。

伊朗大可继续通过诸如真主党之类“可靠的小道消息”,给美国和世界释放耸人听闻的信息(就在1月中旬,美国便因接到“真主党可能在泰国搞动作”的信息而着实紧张了一把);至于霍尔木兹海峡,更是只消说“那儿有没有水雷或其它危险我们不能负责”,就足以不付出代价,给各国增添巨大麻烦。

美国也同样如此,国防新战略实际上是个“省钱方案”,却被精心描绘成针对伊朗威胁的特效药方;而制裁、禁运、军事打击尽管至今仍是虚多实少,但去年底、今年初伊朗在诸如“英国使馆事件”等突发事件上的异动,和宗教与世俗权力上层间不时表现出的不合拍,都从一个侧面表明,他们正承受着何等的巨大压力。

然而重压归重压,问题却并非那么好解决的。

美国一再强调,石油禁运、追加制裁和外交孤立可以迫使伊朗最终回到谈判桌,放弃核计划,并能避免油价飙升等后果,和全球经济受创等代价。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平均月薪仅600美元的伊朗工薪阶层将成为制裁和禁运最大的受害者:如今尚处虚多实少阶段的制裁、禁运,就已令伊朗里亚尔大幅贬值,普通民众尤其低收入者实际收入下降,生活状况恶化,一旦全面铺开,伊朗财源受影响,燃料供应告急,民众生活势必雪上加霜,但这种足以让伊朗无辜民众受到巨大伤害的制裁,偏偏对伊朗核计划伤害最小,因为后者很可能采取因此更加认定“你不希望我拥有的必然是你所最害怕的”,从而下决心“勒紧裤腰带也要掌握”,采取牺牲民生确保“重点突出”的办法,让核项目快马加鞭。新年第一天,伊朗便宣布成功制造、测试核燃料棒,意在宣示“西方压力的无效”,1月11日,又宣布德黑兰西南150公里的福尔多(Fordo)修建新的地下铀浓缩设施,目的是把浓缩铀浓度提升至20%,意在表明压力非但不会令伊朗核计划中辍,反倒会令其加快。

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和许多专家所分析的,不论制裁、军事破坏或特种战,都只能延缓、而不能真正阻止伊朗完成核计划或追求核武器。更重要的是,伊朗迄今从未表示他们有追求核武器的意愿,尽管浓缩铀20%的浓度已相当可观,但要达到武器级,则需要90%的浓度。

如果制裁、禁运徒然令全球经济“打摆子”,让伊朗民众受苦,却不足以达到美国所强调要达到的最根本目的——用最小代价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如果公开目的是“造福伊朗人民”的“民用核计划”,最终却让伊朗人民蒙受困苦,如果声称避免核扩散,避免战争发生的努力,最终却变成既引发了战争,又未能阻止核扩散,这将是各方共同的噩梦。

即便美国也并未将“改变伊朗政体”放在台面上,当作制裁的理由,但即便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现实,从历史和现实看,这种不分军民的高压制裁固可在伊朗引发不满,但同样可能给伊朗宗教、世俗当局以激发民族情绪、提升自身凝聚力的口实。

伊朗西邻阿富汗,东接伊拉克,南临波斯湾,北与俄罗斯隔里海相望,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上国家较大,核计划又有更多本土因素,“外科手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全面战争既师出无名(伊朗在伊斯兰国家中拥有较完善的世俗民主,且至今矢口否认意在追求核武器),又可能引发莫测的地缘政治风险,在美欧各国债台高筑、全球经济弱不禁风之际,显然是下策中之下策。

 

如何解开死结

 

那么,如何解开这一死结?

事实上如果各方真的按“台面立场”出牌,双方并非没有契合点:美国和国际社会的最低底线,是不允许伊朗拥有核武器;伊朗的最低底线,则是要求美国和国际社会承认,伊朗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力,这两条底线,对立双方至今并未予以推翻。

鲧用息壤堵不住的洪水,大禹用疏导排泄的办法一劳永逸解决了,同样,要揭开美伊死结,避免越过“生死线”,最好的方法不是堵住所有出路,而是提供一条安全、体面的出路。

土耳其、巴西等国曾多次建议,国际社会承认伊朗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力,并采取行动,确保伊朗民用核项目的原料、技术供应,作为回报,伊朗进一步开放自己的核计划,让国际社会能够相信,伊朗不仅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意愿,也没有(或不再有)追求核武器的能力。

伊朗并不敢如朝鲜那样,公开宣称自己是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但僵持多年,付出巨大代价,如果连“拥有和平发展核能权力”这条纸面上并无不当的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尤其无法得到美国的明确保证,不论宗教或世俗领导层,恐都是“下不来台”的,而要满足这些,对美国及其盟友而言并不难,并不费力,代价也并不高——至少不会比冒触发“热战”和全球经济混乱强行继续加压更费力、代价更高。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