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衰三竭”,是说做事往往一开始劲头十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动力,不了了之。人们曾以此常理推断,屡屡被拆迁威胁的东城区北总步胡同24号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会因此逃过一劫:2009年,拆迁方以商业开发为由拆掉了门楼和西厢房,同年7月11日,《新京报》独家率先披露引来广泛关注和普遍不满,不久后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梁林故居具重要历史价值,北京市文物局不久后会同规划局表示,已责成建设单位调整建设方案,并将邀请专家制定具体保护措施;2010年1月,国家文物局表示该建筑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同年10月媒体称梁林故居已被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范围……照常理,各级文物管理部门的三令五申,媒体、公众的广泛关注,都理应让拆迁方退避三舍,有谁能想到,时隔1年多,这座理应“拆下留房”的文保建筑却仍逃不脱被拆成废墟的命运?

俗话说得好,“无利不起早”,拆迁一方以甘冒大不韪的决心、勇气,和隐忍1年多仍要出手的持久战精神,来拆一座绝不该拆除的历史建筑,而没有出现“再衰三竭”的正常现象,奥妙只能有两个,即首先,拆掉这座建筑,于拆迁方有利可图,其利益足以让他们置各种谴责、后果于不顾;其次,拆掉这座建筑所需付出的代价、冒的风险,于他们而言无关痛痒,完全可以置若罔闻。

对于第一点无需多说,一次又一次类似事件的发生,其背后无不是利益在驱动:开发商的,承建方的,投资方的,以及和这些“前台”商人有着千丝万缕利益关联的“后台”各方的,如果不把这些脉络厘清,把这些利益链条斩断,今天被拆的是梁林故居,明天被拆、被毁的就可能是古都地面、地下更珍贵的建筑、文物,甚至你我的民宅——只要拆了它们对这些强拆者有利。从2009年7月至2010年10月,媒体在曝光,社会在呼吁,文保部门出台了一个又一个看上去很合理、很有希望的计划、方案,可结果却等于零、甚至负:梁林故居甚至正是在被媒体披露“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录范围”的同一个月遭逢灭顶之灾的。如果说这件事给人最大的教训,那就是必须曝光、切断野蛮拆迁背后的利益纽带、链条,而非仅仅曝光拆迁本身,或针对被强拆对象,制订几条虚弱到拆迁者不屑一顾的条文。

至于第二点则更应引起高度重视:梁林故居在媒体关注、文物部门介入和公众瞩目的背景下仍难逃被强拆厄运,“责成调整方案”虚应故事,“具体保护措施”不知何在,“不可移动文物”岂止被“移动”,而这个“不可移动文物”认证的过程历时近1年,竟直到梁林故居被拆作平地尚未走完程序。不管原因何在,这一切的客观后果,不仅让此次事件的拆迁方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更给“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榜样——不必理会什么文保、舆论或规定,反正也不能把我们怎样。

梁林故居的悲惨命运更极大损害了文保部门和有关地方、其它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令不行,禁不止,保护不成,处罚不痛,以后谁还敢相信你们的信誓旦旦?

一而已甚,再何能堪,时隔1年多的两次拆迁,无疑是捅向热爱传统、热爱故乡、热爱古都文化者心头的两把尖刀。时至今日,谁能相信“就地重建”真会落实,或即便落实,不会成为沾满铜臭气息、为虎作伥的假古董?

当务之急是严厉处罚强拆责任方,并公开、透明、公正、依法追究台前幕后的相关单位、个人,理清牵扯其中的利益链条,重塑反强拆和文保的公信力。往事不可谏,但北京城还有众多的文物古建,以及比这些多得多、同样随时可能面对强拆威胁的普通民宅。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