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日韩自贸区:理想或幻想

 

5月13日,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的重要成果是正式签署了《中日韩投资协定》,这被认为是三国合作在经济领域迄今最重要的法律文件。而最引人关注的,则是三国领导人温家宝、野田佳彦和李明博均同意,在今年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

正如法国财经类大报《回声报》所言,中日韩三国经济实力的总和非同小可,根据2010年的数据,已占全球经济比重近20%和全球出口总量18.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三国倘真的构成一个自由贸易区,即便在2011年已可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正如三国领导人以不同措辞所反复强调的,当前欧美经济复苏缓慢,市场需求疲弱不振,而中日韩三国经济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依赖都很严重,通过促进区内经济整合,利用三国自身庞大的内需市场自力更生,对彼此的吸引力都显著增加,这使得三国不约而同,将目光投放到本区域市场。三国是当今全球经济和投资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各自拥有优势鲜明、产能强大的实业,和令人称羡、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若能在区内协调经贸政策,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避免不必要的内耗,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区域内经济的“自循环”,规避欧美和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反之,若三个邻居间相互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区内壁垒林立,各国画地为牢,甚至在重叠产业相互排挤,结果只能是互相牵扯拖累,损害自身经济恢复、发展速度,并带慢区内经济,对谁也没有好处。正因如此,尽管近来三国间关系存在不少不明朗、甚至不愉快之处,却并未妨碍三国领导人对自贸区的憧憬。

然而这个自贸区究竟是理想或幻想,恐怕还真不能遽下结论。

本届首脑会议是在朝韩关系空前紧张,朝鲜即将举行第三次核试验传闻甚嚣尘上之际传出,外界曾普遍期待,峰会能就这一区域内最棘手问题拿出一个统一立场,但结果只能算差强人意:三国领导人均表示“达成了共识”,但这个共识仅体现在三国各自的表述中,却并未形成一份统一的、正式的文件。就在会议前后,日本在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立场引发中、韩两国质疑,中日就钓鱼岛和“世维会”等问题再起争执,这不免让人担心,这三个关系中充满历史恩怨的近邻,究竟要为经济一体化付出多大努力和代价。

即便在经济领域三国也各怀心思。三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着意强调,出发点却大相径庭;三国国内都存在国内利益集团的牵绊,且均具有保护本国产业、抵制外国竞争的丰富经验和传统。和欧元区不同,三国金融机制和结算系统存在许多差异,人民币尚无法自由兑换,这些都会成为给自贸区和一体化提速的障碍。就在行前,日本经济界曾表示,希望野田佳彦利用此次良机,促使中、韩放宽因福岛核泄漏而对日本食品进口所施加的限制,但会议结果,中方仅表示“将予考虑”,韩方则干脆连这句客气话都没有,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东亚三国的自贸区之路绝不会平坦。

首脑会议刚刚结束,日本传媒就在纷纷热炒“温总理和李明博单独会晤,中日总理间却未作相应安排”的小道消息,并引来不同议论,这个花絮似乎也同样可以表明,三国间既远又近、既密切又敏感、既渴望相互接近又彼此小心提防的复杂关系。

此次三国首脑会议最大成果——《中日韩投资协定》,自2007年开始谈判,经过13轮讨论才在今年3月达成共识,前后历经5年;按照三国的非正式说法,投资协定只不过是自贸区的引子和伏笔,显然需要更漫长的讨论和磨合。“好饭不怕晚”,东北亚自贸区从2002年就开始相关可行性研究,10年来忽冷忽热,如今终于提上正式议事日程,已是长足的进步,是理想还是幻想,则要看三国政、商界人物的见识、魄力和进取心了。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