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花旗杂色旗
还是在三十多年前,大约7、8岁的样子,在小人书摊上翻到一本跟太平天国有关的连环画,大约是叫《苏州保卫战》吧,末尾写苏州失陷,呤唎等中外太平军将士突围出城,回望苏州城头,“金黄色的太平天国旗帜被降下”,不禁热泪盈眶,从那时起就有个深刻的印象:太平军的旗帜是黄色的。
尽管这个第一印象来自上不得台面的小人书,但年岁渐长,翻阅正史、野史、时人笔记,发现太平天国的旗帜果然以黄色居多,前期有些清方将领和地方人士干脆用“黄旗”指代太平军,而到了1863、1864年,太平天国进入最后期,一些部队向江西、福建和广东转移,“黄旗”又被曾国荃、沈葆桢、左宗棠等人用于指称太平天国嫡系部队,而和被称为“花旗”的天地会改编部队相区别。
问题是,这种遍地黄旗的做法,严格地说是“不合法”的。
太平天国自己出版过一本讲解军队编制的书《太平军目》,这本书的第一段就大谈旗帜的尺寸、形状,随后还举例说明,而在例子之前,“旗帜鲜明”地印了四个大字——旗分五色,按照当时约定俗成的惯例,这就意味着太平军应该拥有5种颜色的旗号。
早期太平军是按照中、前、后、右、左编成5路大军,每路最少只辖1个军,最多时辖19个,按照中国古代流行的五行学说,只有中路军可以打黄旗,前、后、右、左的旗号应该分别为红、黑、青、白四色才对,然而事实上其它颜色旗号虽然也有记载,却少得可怜,而黄旗却被各种正式、非正式记录连篇累牍地提到。
前期太平天国制度十分严格,连清方也赞叹不已,既然法定了“旗分五色”,却可以不管不顾地打出那么多黄旗,似乎有些匪夷所思。
王庆成先生曾经推断,由于5路军属于东、西、南、北、翼五王,而这5位王爵并不是分派各地,而是坐镇中央,他们的旗号也是黄色镶绿、白、红、黑、蓝5色边,而不是5种颜色的旗帜,因此各路军也就顺水推舟地都打起黄旗来。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却无法解释一个硬伤:既如此,为什么大量出版、屡次重印的《太平军目》,始终要说“旗分五色”?明明做不到还要强调,不是很尴尬么?
其实太平军前期之所以黄旗当家,战场需要是主因。
当时还是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旗帜作为分辨敌我、指挥作战的信号和标记,作用不言而喻。在同一个战场上,敌我双方都会尽量采用统一而明确的旗号,这不但可以让军人们一目了然,更可以通过打什么颜色的旗号,判断那些星罗棋布的村寨圩堡“政治立场”如何。太平军早期由于兵力单薄,强敌环伺,主要是集中作战,采用统一的旗号不但便于指挥,还可以震慑敌军(《贼情汇纂》里的湘军情报官就坦言,旗帜、服装“黄红一片”的几万太平军突然杀出,是足以让许多训练不足的清军一下溃散的),因此,对“旗分五色”进行变通就成为一种必要。当时清军围剿太平军的主要是绿营,其次是招募的壮勇、团练,他们都不用黄旗,太平军用黄旗可以轻易与之区别,且黄色自古就是尊贵之色,很容易被附加一层尊贵的意义。
这种做法不但太平军有,清军也有,如广州清军有八旗兵和绿营,但在1853-1855期间却统一打白旗,因为对敌的天地会军都打红旗;云南清军主要是勇营和绿营,却在1855-1872对大理杜文秀政权作战时都打红旗,因为大理军的旗号是白色,“转红转白”成为当年地方实力派对谁表忠心的标志,只不过对于清廷而言,在广东“转白”的是忠臣,而在云南“转白”的则是叛逆。
由于“全军变黄”是“革命斗争需要”,算是“临时措施”,而非体制改变,因此《太平天目》就不必特意更改(事实上这本书里许多规定后来都没照办,但因为同样是“临时措施”而一直没改),且当时一些游离于主力之外的太平军就并没有打出黄旗,如广东信宜的凌十八部,就一直打着红色的旗号。
不仅如此,“旗分五色”还有些技术问题不好解决。
洪秀全最初将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分封为五军主将,后来又加封王爵,但主将的颜色和王爵的颜色却“犯冲”:如冯云山是南王,南方的颜色是红色,可他是后军主将,后方的颜色却是黑色;萧朝贵是西王,应该打白旗,但他又是前军主将,又该打红旗;石达开的“翼王”没有专属色,只好用左军的青色,可东王杨秀清认为东方是左(太平天国是左东右西,按照天象图而非地图的方位来确定),也用青色……更麻烦的是,黄色是洪秀全的颜色,如果按照5王分色,太平军除了天王卫队,连一面黄旗都不会存在。因此,统一采取黄色,同时用旗边的不同颜色区分五王,成为最妥帖的折衷方法(洪秀全的旗不加边,而青色被分为绿色和蓝色,分给杨、石二人)。
然而到了定都天京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首先是水军开始独立作战,为此不得不制订了水军的专用旗号——五色旗;其次,一些部队被派到远离主力的战场,需要特定的旗号以示区别,如被派去攻打北京的扫北军,就有许多公私记载称,其旗号有黄、红、白、黑等多种色彩。
更重要的是,在1855年-1856年期间,大批广东天地会人马投奔太平军,由于人数众多,不便分编,太平天国将他们单独编制,并授予了一种特殊的、由多种颜色拼接起来的旗号——花旗。这样在清方看来,就是“贼以五色旗号乱我,不纯用黄”了。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原有的五路军编制名存实亡,各路将领分别建立了隶属于自己的方面军,《太平军目》里的编制被各将领自成一家的编制所替代,有的是旗-队,有的是营-队,也有的是军-营-队,五花八门,这些将领为了指挥方便,势必将麾下的不同部队用不同旗号编组,如英王陈玉成部下有5大队、5小队,目睹其和清军交战的方玉润称在1857年看见他每一队都有不同旗色,“更番接阵,毫不错乱”,而忠王李秀成部下有殿后军、忠义宿卫军和殿前东、殿后西、殿左南、殿右北4个破忾军,保王童容海部下有东方扶朝雄镇、东方扶朝破忾、东方扶朝征讨等几个军,为方便指挥,他们势必也会获得不同的旗号。
但后期太平军的黄旗依然占据压倒多数,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花旗”以外的各路太平军都统称“黄旗”,尽管闹出“黄旗”最高领导人侍王李世贤居然打着红旗的笑话,但官方和民间约定俗成,都这样称呼,自然也反映了一种规律。这又是为什么呢?
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大权独揽,而且绞尽脑汁巩固洪氏的“家天下”,将军权集中到自己手里,当然是极重要的一环,因此他不但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分隔大将们的兵力,而且在辛酉十一(1861)年搞了次“改革”,将诸王头衔前原有的军队番号取消,改为统一的“顶天扶朝纲”5个字,不久又下令各军改叫“御林军”,即天王的军队。前面说过,天王的旗号是黄色,“御林军”自然也要打出黄旗。
这种变相剥夺军权的戏法引起不少将领的反弹,他们有的阳奉阴违,有的敷衍了事,有的干脆装没听见,加上洪秀全打出的是“抽调精锐”组建御林军的堂皇理由,“不精锐”、“未抽调”的军队自然一切照旧,因此后期太平军就变成了一支黄旗居多、但各色旗号并存的军队,对“改革”有意见的陈玉成、李秀成自己打着黄旗,但部下仍然有打其它颜色旗帜的,而自始至终跟洪秀全对着干的李世贤,则干脆自己成了一名打着大红旗的“黄旗头领”。
那么,后期改版的《太平军目》为何不删掉“旗分五色”这四个字呢?
这是因为《太平军目》的制度也被称作上帝意旨,不便修改,而且从保存下的诏书看,洪秀全的“改革”经常仰赖这本书,如辛酉十一年(1861年)正月二十日,他让幼主下诏,抽调各王府兵力组建归洪家子弟指挥的“御林军”,就打出《太平军目》里的旧编制为自己背书,下令废除弊多利少。况且“旗分五色”和“独多黄旗”本身也不矛盾——我是让“御林军”都打黄旗不假,可是不还有“非御林军”么?至于“御林军”和“非御林军”的比例,对不起,朕说了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