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让历史题材影视剧更逼真:有时只需稍稍认真一点

 

正在国内许多电视台热播的抗战历史题材电视剧《血战长空》以中国空军浴血抗战为主题,在特效、道具、服装等方面投入巨大,制片方一再表示“忠实历史”、“还原场景”,是“最逼真的抗战题材影视片”。

然而这个“还原”、“忠实”,却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存在许多历史硬伤,且这些历史硬伤对故事情节、剧情演绎影响较大。

如在描述“8.14”空战等抗战初年空军重大战役时,剧中安排了大量飞行员在空中用无线电对话,以及“高大队长”(以空军英雄高志航为原型)在空中用无线电进行指挥的场景,而事实上抗战初年双方战斗机(包括“8.14”空战中方主力“新霍克”,日海军战斗机三菱96和川崎95式,以及日陆军战斗机中岛97式,甚至领先一代的中国“波音-281”战斗机)均没有无线电,来犯的日本三菱96轰炸机也仅装备无线电报,而未装备无线通话器,飞行员空中联络主要靠打手势、摇翅膀,史实中高志航系乘车赶到杭州笕桥机场,试图指挥由河南周家口飞来的本队机群直接投入战斗,但因无法沟通而只能等这些飞机落地。事实上直到几年后,更新一代的中国战斗机(如苏联援华的伊15、伊16)也大多没有无线电,“空中对话时代”要到飞虎队来华才正式拉开序幕。

“无线电穿帮”看似小事一桩,比道具穿帮不易被察觉,却严重影响了情节的演绎,影响了整个剧集的历史真实感,而这样的“穿帮”,原本是只需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从情节推进中可以看出,制片方在构思剧本时大量参阅了台湾方面的军史文章,而在这些文章中只需稍稍留意,就可轻而易举地发现“8.14”空战时战斗机没有无线电通话功能的事实(相关线索俯拾皆是),从而避免这个即便改掉也不影响剧情、保留却足以影响剧集历史价值的破绽。

近年来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道具、情节真实性颇受诟病,描写甲午海战的作品,军舰上居然装有高射炮(当时飞机还没发明),护国战争时出现“捷克式”轻机枪(早了10年)、长征时红军大量装备“加拿大冲锋枪”(早了7、8年),八路军端着“56冲”横冲直撞(那玩意儿1956年才定型,那会儿抗美援朝都打完了)……这些桥段常常成为网络上调侃、挪揄的对象。

其实古今中外的历史题材影视剧,道具穿帮比比皆是,并非中国所独有,如《坦克大决战》里的德国坦克是美国坦克“冒充”,《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德国坦克”其实是苏制突击炮。甚至一些以“逼真”著称的影片也不例外,像《不列颠之战》里的“飓风”战斗机连一架都没有起飞,而《虎虎虎》里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指挥舰“赤城”号航母,舰桥位置和实际正好相反。

然而这些穿帮通常是“不可抗力”所致,如二战德国坦克存世极少,且独特的轮子构造让“山寨”道具变得十分困难,“穿帮”可谓不得已;《不列颠之战》拍摄时,“飓风”战斗机因系木头制造,早已连一架能飞的都没有(不能飞的也仅剩几架);至于“赤城”号就更没办法:长着和其它航母相反舰桥的,就只有同一天在中途岛被击沉的“赤城”号和“飞龙”号,总不能让制片方为拍部电影造艘真航母吧?

同样,中国影视片中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细节穿帮,观众的宽容度也是很高的。比如老片《甲午风云》,李鸿章阅兵时,军舰上同样出现高射炮,而早年许多抗战空战片的“战斗机”、“轰炸机”,都由怎么看都不像的“初教六”教练机和“运五”运输机“扮演”,影迷们并未过多挑剔。老战争片里用卡车加三合板“凑合”出的“美式坦克”,甚至成为中外军迷津津乐道的佳话。

然而那些“稍稍认真一点”就可避免的穿帮则难获谅解:让八路军拿一支符合时代真实的道具枪,不须多花一分钱,只需认真一点、负责一点。

如今特技水平提高迅速,影视剧的投入也在增加,类似“初教六冒充战斗机”的无奈已越来越少见。但于此同时,观众的鉴赏水平和挑剔度也水涨船高,且对“稍稍认真一点”即可避免的穿帮也更不宽容。几年前,某剧组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专程去乌克兰实地拍摄,却犯了让德国兵用美国枪的硬伤,引来强烈争议,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这个错误是“不认真”而非“无条件”所致——在外景地,符合史实的德国枪很容易找,而导致穿帮的美国枪倒稀罕得很。

通过CG特技,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制作出足以乱真的历史兵器、场景,却仅因“不认真”而造成细节穿帮,不仅观众堵心,对制片方而言,也不啻吞下只闹心的苍蝇。

说到底,历史片也是影视剧,终究还是娱乐为主,观众通常也很宽容,断不会强人所难地提出些做不到的“历史真实”,他们所希望的,不过是“稍稍认真一些”,避免那些只需上心便可避免的笑话。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