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东:“斩首”的渊薮

 

7月18日,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戒备森严的国家安全部大楼发生自杀性爆炸事件,叙国防部长拉贾哈、副部长肖卡特、“恢复国家稳定危机处理小组”负责人图尔克马尼等要员被炸身亡,内政部长易卜拉欣-沙阿、国家安全局长以赫梯亚尔等受伤。

这是一次针对叙利亚军政指挥中心的“斩首行动”,由于事发时正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因此爆炸一举暂时瘫痪了叙利亚政府的军事指挥体系,沉重打击了巴沙尔当局的局面控制力。

事发后,“自由叙利亚军”和逊尼派瓦哈比派激进武装组织萨拉菲斯特“伊斯兰旅”纷纷站出来夸耀,宣称是本方策划、实施的“战果”,而各方的猜测则五花八门,有人从“人弹”袭击的方式特点上,认为“基地”组织或亲叙利亚兄弟会的伊斯兰圣战者脱不了干系,也有人从遇害者多为总统巴沙尔亲信,及行凶者系叙重要人物保镖等蛛丝马迹,怀疑可能为叙利亚领导层内部内讧所致,而最关键的两大“当事人”——叙利亚总统府和“叙利亚全国委员会”、“叙利亚地方协调委员会”两大主流反对派组织,则对此事拐弯抹角,语焉不详。

主动认账的未必真是责任人,“闷声大发财”的未必与事件无关,人们作出这样的反应,在中东政治生活氛围内并不足奇,因为这里本就是“斩首”频发、且情节五花八门的是非之地。

 

“斩首”类别一:敌死我活责任明

 

这类“斩首”的特点,是责任明确,事件线索清晰。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发生“卡塞姆政变”,当天凌晨3时,政变领导人卡塞姆利用国王下令派兵援助约旦、黎巴嫩之机暗中动员部队,夜袭王宫,并借口“王储伊拉下令开枪屠杀革命人民”血洗王宫,造成国王费萨尔、王储伊拉和首相赛义德同时被杀,伊拉克君主制也就此覆灭。

1978年,南也门执政党“民主阵线”总书记伊斯梅尔因对北也门总统加什米不满,产生“斩首”念头,但又不愿承担责任,于是想出栽赃政敌的“妙计”。6月24日,他派一名刺客冒充南也门国家主席鲁巴伊特使,公开前往北也门首都萨那,声称有公务,求见加什米,加什米不知是计,接见“来使”,结果被当场杀死。当事件真相曝光,鲁巴伊试图追究责任之际,伊斯梅尔又先下手为强,拉拢军事强人阿里.纳赛尔,于6月26日再次在南也门首都亚丁发动“斩首”,把鲁巴伊杀死,伊斯梅尔和阿里.纳赛尔分别当上了主席和总理。

2004年3月22日,以色列军队得知“眼中钉”——巴勒斯坦“哈马斯”精神领袖雅辛前往加沙一座清真寺祈祷,便趁其步出清真寺的刹那,派出直升机凌空发射3枚导弹,将雅辛及其7名随员在光天化日之下炸死。此前半年,2003年9月24日,以色列曾派空军用一枚250公斤制导炸弹突袭“哈马斯”开会现场,结果炸弹威力不足,且雅辛正好离开会场,已走到大门口,结果仅受皮毛之伤。

 

“斩首”类别二:流言纷纷孰是非

 

这类“斩首”的特点,是要么只知道大体是哪类人所为,要么干脆责任不明。

1982年9月14日16点10分,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当时的执政党——长枪党总部大楼突然被一枚200公斤炸弹炸得面目全非,正在召开重要会议的会议室被炸毁,刚刚当选总统的党领贝希尔.杰马耶勒被炸死,以色列军队以此为口实,在次日凌晨2点入侵贝鲁特,导致黎巴嫩动乱升级和“贝鲁特大屠杀”发生。

这件“斩首”究竟是谁做的至今是个谜,阿拉伯世界普遍认为是以色列摩萨德策划,并以此作为扩大军事入侵的借口,但也有人指出,长枪党和杰马耶勒家族内部矛盾重重,贝希尔的哥哥阿明.杰马耶勒有重大“窝里斗”嫌疑,事态平息后继任总统和党领的也正是阿明,更何况,长枪党本就有内讧传统,1976年8月,重要将领威廉-哈维离奇战死在贝鲁特东区前线,就有人传言,系被党内政敌从背后打了黑枪。

2005年2月14日,黎巴嫩总理拉菲克.哈里里在贝鲁特圣乔治酒店门前被汽车炸弹“斩首”,事件导致黎巴嫩再陷动乱,并引发重大地缘政治灾难:美国、欧洲认定叙利亚巴沙尔政府是责任人,理由是哈里里亲沙特,希望摆脱叙利亚的控制,要求成立国际法庭调查叙利亚,此事成为巴沙尔和西方蜜月关系结束的导火索;而伊朗则坚持认为,哈里里是美国、以色列情报部门合伙暗杀的,目的是插手中东事务,避免黎巴嫩真主党坐大。此事的影响一直蔓延至今,从某种意义上,今天叙利亚的危机也与之不无关系。

2011年6月3日,正被“革命”困扰且拒不下台的也门总统萨利赫率领高官在总统府内清真寺做祈祷,被一枚迫击炮弹命中,总统、议长、正副总理等多人受伤,事后萨利赫赴沙特治疗,此事也成为其最终和平交权的转折点。

这枚炮弹是谁打的同样成为悬案。最大嫌疑人和受益者、当时包围总统府的部族领袖萨迪克.艾哈迈尔嫌疑最大,萨利赫支持者指责系其所为,但他本人矢口否认。也有人猜疑,是萨利赫“自己人”所作,目的是干掉萨利赫,趁乱牟取政治利益,因为“斩首”地点十分隐秘,一枚迫击炮弹就准确命中,没有“内鬼”几乎不可能。

1983年10月23日,美法“多国部队”驻贝鲁特总司令部被“斩首”,美军死76人,失踪几十人,法军死20人,成为二战后美军最惨重的一次“被斩首”,并直接导致“多国部队”解体。这次行动可确定是穆斯林武装所为,但究竟是黎巴嫩、巴勒斯坦或其它国家幕后操纵,是哪一派穆斯林武装所为,直到今天也众说纷纭,法国人坚持认为是伊朗操纵,而其它一些国家则认为可能和逊尼派极端势力或巴勒斯坦激进组织有关。

 

“斩首”类别三:大家动手如乱麻

 

这种类别的“斩首”,最典型系南也门“1.13事件”。

1986年,南也门伊斯梅尔和阿里.纳赛尔间矛盾激化,1月13日,双方不约而同试图借执政党召开全会之际,对对方实施“斩首”,混乱中纳赛尔抢先发难,让卫士袭击会议室,打死伊斯梅尔,但早有准备的伊斯梅尔派立即反击,混战结果,双方骨干人物几乎同归于尽,南也门就此元气大伤,4年后被北也门吞并。

 

“斩首”后果:五花八门

 

“斩首”的后果五花八门,有就此让局势趋于平静的(如伊拉克),也有让局势变得更乱的(如黎巴嫩的几次暗杀,和以色列对雅辛的“斩首”);有成功达到本方目的,让问题简单化的(如也门针对萨利赫的迫击炮袭击,和“多国部队”总部被炸),也有反倒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如南也门针对北也门的刺杀行动,和“1.13事件”等)。总得来说,“斩首”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和发生地的形势、地缘政治,以及各派政治力量的实力对比有很大关系。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