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非合作论坛:12年是一个节点

 

7月1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开幕,南非、赤道几内亚、吉布提、尼日尔、科特迪瓦、贝宁六国总统,佛得角、肯尼亚两国总理,以及50个非洲国家外长、经济合作部长,及非洲联盟主席等莅临与会。

自2000年10月10日,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并标志着这一中非合作、对话平台正式进入运转阶段至今已历12年,中非关系取得了迅猛发展。10多年来,中非贸易总额迅猛增长,从100亿美元级进入1000亿美元级,2011年中非贸易总额高达1663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83%,中国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期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60%,达147亿美元,对非援助也增长60%。据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尔论坛报》的总结,2011年中国对非出口总额730亿美元,同比增长22%,从非洲进口总额930亿美元,同比增长39%,双边贸易总额1660亿美元,同比增长31%,远远高于8.4%的中国对外贸易增速。

正如许多境外媒体所总结的,中国和非洲地理距离遥远,其在近10年的迅速互相接近,根源在于彼此间因发展阶段的契合,形成独特的“互补”关系:非洲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原材料,却长期因经济结构单一,而受制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而中国经济的提速,则急需大量的、稳定的资源供应;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中国具备在这方面伸出援手的能力和意愿,且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同样有利于中国,有利于中方对非洲资源、市场的开发;非洲制造业薄弱,社会购买力低下,贫富悬殊,大量中、低收入阶层需要门类齐全、价格低廉的工业制造产品,满足并提高自身生活条件,而“中国制造”旺盛的产能、适宜的性价比正能满足其需要。非洲广阔的市场帮助“中国制造”分流了过剩产能,缓解了因欧美市场萎缩而带来的冲击波;而非洲的资源则在风云变幻、热点不断的全球政治现实中,让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平添了更多保险系数。在这方面,历届中非合作论坛起到了不可磨灭、提纲挈领的作用。

中非合作论坛最初的议题、也即最根本的宗旨,是“加强中非经贸领域合作”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由于中国和非洲地理上并不接壤,彼此间不存在主权争端等棘手问题,且双方均对工业化国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感到不满,渴望提升自身在重大国际、经济问题,以及构建“新秩序”方面的话语权,而在这一领域,中非合作论坛及历届首脑、部长级会议,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诚如南非总统祖玛等来宾,和阿尔及利亚、科特迪瓦等国传媒所评述的,中非合作论坛的“热闹”和中非的相互接近,是现阶段“彼此需要”的必然结果,而这种“彼此需要”,是其它经济体在现阶段所无法替代的,正因如此,“新殖民主义”等杂音才难以从根本上干扰中非合作大局,也正因如此,一些非洲国家的政权更迭、政局变化,才未对中非关系构成大的干扰。此次峰会上,1年前经历“一国二主”风波后上台的科特迪瓦总统、在民主运动后组阁的肯尼亚总理都亲身与会,经历“尼罗河革命”刚刚当选的埃及总统穆尔西也发来贺信,就是最好的例证。

然而12年是一个节点,中非双方对中非合作论坛平台,都必然有更高的期待。

对中国而言,中非合作主基调固然喜人,但也存在着投资效率不高、部分企业及合作项目在当地引发不满和争议等问题。前者,中国在当地的投资项目、尤其大型投资项目,存在投入产出比不高、回报慢和风险大等问题,如世所瞩目的石油回报,根据法国《回声报》的数据,过去5年间非洲石油产量输送到美国的最多,达40%,其次是欧洲,17%,而中国仅居第三位,占14%,一些大型基建项目更出现了诸多麻烦;后者,部分中资企业不遵守当地风俗和法规,违反劳动条例,及雇佣当地劳力过少等问题,也引发了许多争议和不满。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而非洲作为未来80年间低价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市场潜力最大的经济体崭露头角,中方也需要在这个“节点”搭上非洲这趟顺风车,借助非洲劳力、市场优势之便,帮助中国经济结构的平稳转型。这一切,都需要中非合作论坛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中非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发展固然喜人,但彼此间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发展却极不相称,学术界及社会、民众间的互动不足,缺乏“情感厚度”,这些也对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提出新挑战。

对非洲而言,他们希望不仅从中国得到合同、订单和低息贷款,也得到更多更有利于非洲获得可持续发展“内劲”的帮助。法国《青年非洲》援引部分非洲当地学者的话称,中国在非洲的投资项目“往往忽视了技术转让的重要性”,并指出当初中国经济的腾飞,是与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管理密不可分的;在西方深陷经济衰退泥淖之际,非洲渴望摆脱经济结构单一的局限性,通过经济结构多元化,提高自身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并在这一方面对中国、对中非合作论坛有更高期待。

不仅如此,正如喀麦隆《喀麦隆日报》文章所言,近年来非洲一体化进程加速,许多非洲国家对“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越来越期待,此次论坛部长级会议开幕前夕,多个非洲国家舆论上出现“希望日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的是‘一个统一非洲的代表’,而非50个非洲国家的代表”,这些非洲国家希望中国尊重其对非洲一体化的向往,更希望借助非洲一体化,在更平等的基础上与中国进行对话、合作,这些都是未来中非合作论坛所必须考虑、不容回避的。

2009年沙姆沙伊赫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许诺给予非洲100亿美元低息贷款,如今3年过去,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中方承诺将贷款增加一倍,以支持基础设施、农业、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同时宣布将同步推动包括人才培养、医疗支援、专业培训等各方面的援助、合作项目。纵观新中国几十年援外史,对非援助、投资是中国回报最丰厚、性价比最高的海外投资之一,此番追加的投入,应能促进中非“双赢”,获得理想回报。

然而12年一轮回,正是中非合作论坛到达“节点”的关键时刻,如何充分发挥和进一步完善论坛的平台功能、机制,使之能适应中非双方更高、更丰富层面的合作需求,将是对这一机制最现实的考验。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