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颜色的泰国

长达69天的曼谷“红黄”对抗,最终在曼谷街头的枪声血影,和世界贸易中心的冲天火光中画上休止符。

几乎没有人会认为,这就是最后一幕,几乎所有稍稍熟悉泰国政治格局的评论者都会毫不迟疑地指出,由于泰国贫富差距依旧,城乡裂痕宛然,“红与黄”的主题对抗,仍将是泰国政治舞台的主旋律。

从古至今,颜色就是分辨阵营、判明敌我的最直观标志,而这种标志应用最有效、最广泛、最普及的,则是旗帜,旗分五色,阵垒分明,是社会分歧明显、社会矛盾激化时的典型场景,你打的是红旗还是白旗,决定了你的屁股坐在哪个阵营的一方。而当社会矛盾缓和,团结成为国家和民族主基调时,在同一面旗帜上给各阶层以应有的地位,就成为一种时尚和需要,如法国大革命初期,三色旗的白色就代表王族,而红、蓝两色则代表三级会议里属于市民阶层的两部分人,而建国之初的巴基斯坦共和国,其绿、白两色国旗的解释,绿色代表信奉伊斯兰教的大多数国民,白色代表信封其它宗教的少数国民,由于二者当时的比例为41,因此国旗上绿色和白色的比例也如出一辙。

泰国国旗的颜色,也同样被赋予了国民团结的含义,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人们从泰国国旗上找不到“红与黄”对立的痕迹,因为只有红色,没有黄色。

按照泰国宪法的解释,泰国国旗上的红色,代表全国30多个民族的全体国民,白色代表纯洁的宗教,旗中心的蓝色则代表王室,而“黄衫军”之黄,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按照这面国旗——或者干脆说按照泰国这个国家——构建的初衷,红衫军、黄衫军,本应都属于国旗上这两条红色,他们理应是团结的、和睦的。而这个团结、和睦的“泰民族”,又应以对宗教、对王权的集体认同和尊重,紧密团结在国家和王室的周围,构成一个统一、和谐的社会。

在这面国旗100多年前诞生之初,这种构想是现实的:传统小农社会的泰王国,国内绝大多数民众都生活在自然经济之中,贫富差距有但在民众可忍受的范围内,改革和近代化的思潮,最初局限于这个国家仅有的能接受西方教育的人群——王室成员之中,而由于南部三府尚未纳入泰国版图,这个国家绝大多数人信奉的,是清一色的小乘佛教。这时的泰国,蓝、白、红三种颜色的关系是明确的、融洽的,而统一的红色,也的确可以覆盖整个泰国平民阶层。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化,今天的泰国,颜色已发生了分化。

首先是代表宗教的白色。上世纪上半叶,南部3府加入泰国,给这个传统的小乘佛教之国带来了10%的穆斯林人口,也带来了至今让泰国社会头疼的宗教冲突和暴力。尽管修改后的泰国国旗解释,将“白色”由指代“佛教信仰”改为“宗教信仰”,但毋庸讳言的是,白色再不是统一的一种颜色了。

紧接着就是红色了——原本象征全体泰国国民的红色,随着中产阶级、工商业者和城市富裕阶层的崛起,迅速地分化了,农民和城市贫民依然坚守着红色的底色,而那些新崛起的富裕阶层,则变成了在国旗上找不见踪迹、但现实中却真实存在的黄色。

在“四小龙”之后,泰国是东南亚经济崛起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与“四小龙”不同的是,泰国的崛起并非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而是以工商业、旅游业和服务业起家,较其它国家更早地进入资本博弈和大集团运营的阶段,其正面意义,是更快、更高效地拉动GDP,跨越式地进入高成长期,而副作用则是城乡差异、贫富差距拉大,绝大多数泰国人并未从高增长中获益。

尽管曼谷是东南亚的大都市,但和“四小龙”等相比,泰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快,绝大多数泰国人依然生活在贫困的村镇,依靠传统的农业和副业为生,即使生活在城里的泰国人,也有相当一部分游离于炫目的现代经济与高楼大厦之外,而沦为城市贫民,他们得不到好的就业机会,受不到良好的教育,也得不到应有的医疗和社会福利,这些人就是产生“红衫军”的基础,他们普遍敬仰泰王,因为他们认为王室给他们带来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但他们也普遍欢迎他信,因为泰国的政客、大商人成百上千,但不论台上台下,不断向农村、向穷人、向“红色大众”送大米、提供各种福利和帮助的,只有他信一个人。

正如一些泰国分析家所指出的,他信是一个用商人逻辑考虑问题的政治家,在他看来,为了获得政治回报,就必须作出经济付出;既然作出了经济和政治付出,就理应获得经济和政治回报,因此他在推动泰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平等,替贫民谋福利的同时,也毫不愧疚地为自己家族牟取各种好处;也因此,当他获得“红色的认同”时,便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理应获得和支持率相应的权力。

这当然会引起“黄色”的不满,因为泰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利益就那么多,这派多了,那派自然就少,更何况,在许多“黄派”看来,他信希望改变的,是整个游戏规则,是颜色的排列组合,这自然让他们无法容忍。

从人数上讲,红色与黄色的对比便如国旗一般:红色绝对占优,黄色遍寻不着。然而“黄衫”并非简单的黄色汗衫,而是印有王室标志的象征性服装,和人数众多但力量分散的“红派”不同,黄色所代表的泰国精英阶层几乎都集中在曼谷等少数大都市,力量集中,声音响亮,人数少但更加“抱团”,且在舆论、司法、军队等领域掌握居高临下的优势。

贫富之争、城乡之争被引入政治斗争,并不断发酵激化的结果,便是“两种颜色”不断寻求扬长避短,从根本上瓦解对方优势,人数多的红衫军依靠“数人头”,锲而不舍地将一个个“他信党”塞入总理府,而握有各种权威解释权的黄衫军则依靠“翻条例”,变着花样把票选出的执政党从总理府再赶出去。

这种拉锯战到了白热化程度,便发展到彼此试图削弱对方的优势:红衫军在势头最盛的时候,提出修改法律,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选了不算”的问题;而黄衫军和精英政府则要么拖延选举,要么干脆提出部分民选、部分委派的混合代议制,试图填平巨大的“红黄色差”。

然而红与黄的色差、以及微妙的政治平衡,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依靠选票、宪法、国际调停无法打破,依靠军事政变、街头政治和枪炮暴力,同样无法改变。

红衫军解散了,即使不解散,随着“红色参谋长”的离奇死亡,和他信在“清场”当天一面呼吁“战斗”,一面携眷巴黎轻松购物的表现,“红派”大多数首脑也已经刻意与他信拉开距离,或许他信个人的影响力将渐趋边缘化。但“颜色对比”依旧,颜色对抗宛然,新的他信依然会出现,倘若不出现,局势也许更糟——没有比一群人数众多、情绪激动、不满郁积,却又群龙无首的社会成员,更让人感到担心的了。

耐人寻味的是蓝色——皇家的颜色。此次“红黄之争”,蓝色一直保持沉静,尽管“红色”的主体高呼“国王万岁”,而“黄色”则干脆把王室徽标印在黄衫上。红色也好,白色也罢,都是围绕着中央的蓝色,构成国旗的整体,蓝色的稳定,对于泰国社会当前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泰王年事已高,王储不孚众望,谁又能保证,10年、20年以后,蓝色不会也步白色、红色的后尘?

天道弥,人道近,对于当前泰国社会矛盾而言,如何将由红色分裂成的红黄两色,通过社会演进、利益分配改革,以及阶层调和的艺术,重新凝聚成国旗上统一的两道红色,是泰国能否重新走上民主、繁荣、法制之路的关键,也是对各派政治人物最现实的考验。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