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古巴导弹危机五十周年:安全底线和底线安全

 

今年是古巴导弹危机爆发50周年,50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秘密将核弹道导弹和战术核武器运抵古巴部署,当年10月被一架美国U-2侦察机发现,美国动用海军并发动美洲国家组织对古巴实施海上封锁,拦截前往古巴的苏联船只,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的对峙,一度令世人认定核大战迫在眉睫。最终这场“离核战争最近的冒险”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秘密外交,和超级大国间不流血的博弈后和平收场,使人类避免了一场万劫不复的核灾难。

古巴导弹危机之所以闹到几乎发生核大战的地步,关键在于,美国、苏联和古巴三个当事国家,一开始并未真正了解自己和对方的安全底线,更未领悟确保“底线安全”的重要性。

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对苏联庞大军力和咄咄逼人气势的极度恐慌中(尽管如今看来,这些恐慌在某些方面是大大夸大了的),将自身的安全寄托在不顾一切地扩张自身军力,建立军事同盟,和挤压对方战略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不惜工本地抢占军事和战略制高点,不顾规则地寻求制胜之道。为了压倒华约的常规军力优势,美国和北约拒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遗余力地发展新一代战略轰炸机,并在赫鲁晓夫“弹道导弹流水线”威慑下将核建设重点转向潜射;为了切实掌握苏联军事秘密,美国不顾政治后果和军事风险,不断派出U-2等侦察机,深入苏联腹地窥探,并与苏联展开了长达数十年、互不相让的太空竞赛。

当时的苏联同样如此。尽管表面上作出强硬高调,但赫鲁晓夫比地球上任何人都明白,苏联的综合国力、甚至军事实力,都与美国存在差距,而这种差距一旦被美方的战略侦察探明真相,便意味着自身安全的不确定性。正因如此,苏联和华约一方面强化保密措施,“先进的密要保,落后的密更要保”,另一方面则不断尝试另辟蹊径,用“一招鲜”的杀手锏“多快好省”地抗衡美国及其盟国潜力无穷的军事机器,及其背后发达的经济力和科技力。为此,赫鲁晓夫不惜把苏联军队建成一支片面倚重核能力的、不均衡的大军,不惜在全球范围内插手热点,寻找对方软肋,甚至不惜偷偷把核武器运到美国眼皮底下。

古巴更不例外:美国的高压措施将原本并非“红色政权”的卡斯特罗当局“逼上梁山”,1961年4月17日的“猪湾事件”和此前后针对卡斯特罗的一系列暗杀,更让后者认定,非军事冒险便不可能在美国卧榻之畔生存,惟有引入苏联核武器这柄“利剑”,才能在美国的虎视眈眈下安身立命。

在这种恐惧、戒备心态下,三国一方面拼命抬高自身安全底线,另一方面却罔顾对方的安全底线,认为只要磨快自己的矛,铸好自己的盾,便可确保自身安全,其结果却是各方的矛和盾水涨船高,彼此的不安全感在这种恶性循环下反倒愈演愈烈。古巴导弹危机正是这种恶性循环的极致和必然结果。

然而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矛盾的总爆发固然令美苏双方在措手不及中突然面对核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却也让两国、让全世界都在瞬间深切感受到核大战的恐怖与不可接受,并在同归于尽的阴影下,用最快时间了解到对方的安全底线,领悟到尊重对方“底线安全”对自身“底线安全”的重要性。最终的结果众所周知:苏联从古巴撤回核武器,美国也停止了对古巴的公开颠覆活动,各方用默认对方“底线安全”的条件,换取了对方对自身“底线安全”的尊重。

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一方面,两大阵营敌意依旧(甚至更甚),速战速决、打一场“热战”的思维模式,被从长计议的“冷战”理念所替代;另一方面,“尽量不触发核大战”的逻辑让各方开始寻求通过谈判达成某种“冷战规则”,漫长而艰难的限制中程弹道导弹、反弹道导弹条约谈判固然成果有限,但核大国间不再仅追求“相互确保摧毁”,也开始寻求互相约束核武库无休止膨胀本身,便意义非凡。

如今50年过去,冷战早已成为历史,但国与国之间的对峙和冲突依旧存在,核战争和全面军事对抗的阴影也未消除。从古巴导弹危机的得失可知,摸清彼此的“安全底线”,尊重彼此的“底线安全”,是避免最糟糕结局的不二法门。

一个国家敢于罔顾另一个国家的安全底线和底线安全,通常只有两个缘故,要么是决策者缺乏清醒战略头脑,要么则自恃实力,认为即便将对方底线忽略不计也无损于己。这种意识是十分危险的,较诸五十年前,如今的社会更发达,脆弱节点却也更多,正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小国穷兵黩武固是不自量力,大国一味单边思维,也可能遭受莫测风险,引发社会灾难。五十年前肯尼迪、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的“克制”和“相互确保底线安全”固然是不情愿、不得已的选择,其启迪意义却至今并未过时。

危机结束后,美、苏两国部分当事人在回忆文章中不约而同提到当时“两难选择”的尴尬,即“要么投降、要么打核大战”,彼此均缺乏更多、更优、更灵活的选项。尽管这个“两难”最终因两国领导人的情急智生而涉险化解,但古巴导弹危机所惊出的一身冷汗提醒各方,必须丰富自己应对重大国际战略危机的手段,增加更多选择余地和“容错空间”,尽可能避免这种哪一项都选择不起的“双输选择”。

五十年后的世界和当年最大的不同,是“敌我友”间不再壁垒分明,即便针锋相对的国家和阵营间,也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往来,“双输选择”的代价更大,“双赢选择”出现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国际交往、尤其国家间重大利益冲突发生时明确彼此安全底线、尊重彼此底线安全,从当年危机中充分汲取经验、教训,是避免全人类陷入玉石俱焚危机的不二法门和永恒原则。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