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据媒体报道,河南周口地区要求宣传平坟复耕典型,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许多学者以“侵犯信仰自由、破坏中国文化、伤害民众情感”等理由加以激烈反对。

平心而论,这些理由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国人传统上重视“生养死葬”、“生荣死哀”,对亲人庐墓十分重视,祖坟象征着家族、血缘的纽带,是分量极重的东西,固然轻动不得;说“不对”,是因为不能“轻动”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动,中国地虽广,人均耕地、居地却都有限,地处中原、古文明层层叠叠的河南大地便更是如此,历史上洛阳、开封、安阳、郑州、许昌等河南名城大都,哪一个不是一拆再拆,一建再建?倘若祖坟都一动也不能动,以中州文物之盛,如今岂非遍地坟茔,无民居、厂矿、耕地、学校尺寸地了么?

由此可见,“平”是不一定非反对不可的,从理上讲是没法反对(总不能活人没完没了给死人让地),从情上讲,移风易俗,树立符合当代文明程度和条件的殡葬体制也势在必行,如今的葬制本就和先秦不同(汉以前可是没有墓碑的),而先秦的葬俗又何尝与渔猎时代的葬俗雷同?

但移风易俗的目的,是造福今天和明天的人们,是与时俱进,拥抱文明,而周口等地曾经力图、重奖的“强制平坟”,却是在违背坟主意愿、不顾社会观感和民众意志的情况下,用行政手段“刨坟掘墓”,这就不是“拥抱文明”,而是“拥抱野蛮”了——就算真的需要迁坟、平坟,又岂是这么个迁法、平法?

河南是古文化荟萃之地,历代兴建都城都要“平坟”,最著名的是后周世宗柴荣兴建东京汴梁(开封)时的“显德平坟”,当时有人提出,兴建都城,规划城市用地,导致大量坟茔迁移、改葬,许多人会不理解甚至抱怨,柴荣说“近广京城,于存殁动扰诚多,怨谤之语,朕自当之,他日终为人利”。从这段话可知,虽则是“平”,甚至有点“强”,但作为“拆迁总负责”的柴荣首先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朕自当之),其次坦诚迁移改葬的副作用“动扰诚多”,第三强调此事从长远看对民生、百姓的利益所在(此后北宋汴梁的繁华即由此开始)。除此之外,他本人戎马倥偬,生活简朴,并未从“平坟”中谋求私利,且在建设规划中循序渐进,“不急事功”,爱惜民力,最终获得民众理解。与这位河南的“平坟前辈”相比,周口的父母官们做得如何?他们有没有坦承“动扰诚多”的勇气?有没有“我自当之”的气魄?敢不敢像柴荣那样大声说“终为人利”,而不怕舆论、公众去“翻箱倒柜”,查一查是否“为己利”?有没有像前辈那样,通过耐心解释和实际利民行动,让民众心悦诚服?如果都没有,又如何能怪“社会阻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坏了自己的好事?

11月16日,中国国务院公布第628号令,修改了《殡葬管理条例》第20条中“拒不改正的可以强制执行”条款,对违规土葬、乱建坟墓等行为的纠正将不再允许行政部门强制平毁,这也意味着周口的做法将不再合法。

殡葬风俗与时俱进是对的,违规土葬、乱建坟墓的行为也理应得到制止和控制(何况乱建坟墓的并非只有“小民”,富豪、官员的违规“豪华墓葬”只怕更“惹眼”),但移风易俗只能合情、合理、合法进行,而不是如周口地区这般做法。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