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康涅迭戈血案会导致控枪么

 

又是校园枪击案:当地时间12月14日,美国康涅迭戈州纽顿县桑迪胡克小学,20岁枪手亚当.兰扎携带长短枪5支闯入,在10分钟内射杀包括20名最大10岁、最小5岁学生在内的26人,连同此前被杀害于家中的凶手母亲,此番死于枪下的美国人总数,达到28人,这是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后,美国一次死亡人数最多的枪案,因死者年纪幼小,所引发的震撼,恐犹在前述枪案之上。

每逢重大枪案发生,美国照旧会引发一番对“是否控枪”的激辩,此次幼童伤亡如此残酷,激辩声自然更加高涨。有报道称,此次血案是美国5天内至少第四起枪案,且今年一年内,接连发生奥克兰奥伊克斯大学枪案、丹佛电影院枪案、奥利克里锡克教庙宇枪案等伤亡惨重、影响巨大的枪击命案,更让“控枪”的呼声变得理直气壮。

在“控枪派”看来,狂徒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但倘若控枪严格,狂徒手中没有枪,而只有其它杀伤力弱或使用不便的凶器,就不至于屡屡造成如此惨痛的伤亡。许多支持私人持枪者认为,私人持枪可以自卫、壮胆,但相对于或训练有素、或暗处觊觎、或蓄谋已久的歹徒,普通人不论是否持枪都注定是弱者,“控枪”而非允许持枪,会让他们更安全,而不是更危险。

但“拥枪派”则一贯将“持枪权”当成美国传统、基本人权来捍卫,毕竟美国是“马上打天下”、有悠久私人持枪传统的国家,且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明文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权力不可侵犯”。美国步枪协会历史悠久,许多政经名人都是会员或支持者,历史上曾一再挫败“控枪”努力。除了传统的“自由比治安更宝贵”说法,近来“枪辩”中“拥枪派”最新、最有力的辩护词,是“私人普遍持枪可有效震慑、吓阻歹徒,使之掂量后果后不敢动手”,正是出于这一理论,丹佛和奥利克里枪案发生后,美国有多达5个州通过地方法规,允许或放松校园“枪禁”,让师生可以携枪进校自卫,而提出这一修正案的州,竟多达26个。

此次血案也同样造成“一件悲剧,两种解读”的现象。

“控枪派”指出,凶手的5支枪多系其母合法持有,早就被怀疑“心理有问题”的他竟能轻易获得这些枪,并用于杀人,本身就说明“持枪权”政策的错误,而合法拥有枪械的凶手母亲最终死在自己名下的枪口下,也残酷表明“拥枪不足以自卫”;但“拥枪派”则指出,事实上凶案发生的康州在美国人心目中就是“控枪州”,枪禁是相对严格的,血案恰表明“控枪”也不能遏止枪案发生,因为这会“让好人买不到枪,而坏人反倒可能仍然有枪”,且在他们看来,校园一直是枪的禁区,许多州都严禁师生把枪带入学校,因此歹徒们才每每拿校园开刀,因此当务之急不是“控枪”,而是让更多校园“武装起来”。

媒体也照例是两极分化。自由派媒体、向来主张“控枪”且位于“控枪派”布隆伯格执政的纽约的《纽约时报》大声疾呼“美国应有管制枪械的勇气”,而保守派传媒、时常为步枪协会说好话的福克斯新闻则重申“不应把个案分析转入‘控枪’辩论”,并强调“警惕‘枪辩政治化’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布隆伯格等立场早已十分鲜明的少数人,大多数美国政要态度谨慎,总统奥巴马虽然声泪俱下,却对是否“控枪”如此前几次血案发生后一样三缄其口。

如前所述,“控枪”在美国是个“原则性”的敏感问题,且支持者和反对者同样声势浩大,这迫使任何一个主流政治家都不得不谨言慎行,以免得罪这群或那群重要支持者和选民。奥巴马在当议员时可以公开呼吁“控枪”,当了总统却不得不考虑政治平衡等更复杂的问题。至于“拥枪派”主流政客也保持缄默,一来人命关天,此刻说话不合时宜,二来他们心中有数——这枪可没那么容易控的。

12月15日,也就是枪案发生次日,笔者从加拿大过境美国华盛顿州购物,在一间沃尔玛超市的枪柜前,询枪、购枪,一切如故,这恐怕正是美国社会对“枪案”和“控枪”的真实反应:认为“枪能壮胆”的在血案后会更增买枪冲动,认为“枪是祸根”的则会更远离武器,生活和争论都还会继续,还会循环。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