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印度外长访华:更高层互访的前站

 

5月9日,印度外长萨尔曼.库尔希德访问中国。由于此前中印在双方争议线西部拉达克地区的代布桑山谷发生自4月15日至5月5日、长达20天之久的“帐篷对峙”事件,人们时隔仅4天举行的这次访问十分关注。

“帐篷对峙”始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印方印控克什米尔当局政要大喊“中国侵略”,要求联邦政府“强硬反击”,外交部也曾召见中国大使提出抗议,国防部长、陆军总司令不仅相继作出“鹰派”姿态,后者更亲赴热点地区视察,一副“不怕把事闹大”的架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印方的调门迅速降低,总理辛格4月27日对《印度时报》表示,中印“帐篷对峙”仅是局部问题,两国正进行对话,问题大可和平解决,并对某些“挑起中印两国紧张的行为”提出警告,双方三次“国旗会谈”虽均无结果,导致分歧升级到外交层面磋商,但最终还是达成了“各自退回”的妥协。

这是近年来中印在边界争议地区最紧张的一次对峙,在从对峙到妥协、最终不放一枪“降温”的整个事件过程中,由库尔希德主持的印度外交部,始终扮演着“降温去火”的角色。4月25日,正当“帐篷对峙”在印度媒体的轮番炒作下火药味越来越浓之际,库尔希德出面表示,已启动边境事务磋商机制(即“国旗会谈”),同日他还用“一颗小粉刺之于一张脸”比拟“帐篷对峙”和中印关系大局,称“小粉刺”不能影响整体容貌的美丑,是最早发出和缓声音的印度高官。4月30日,双方第三次“国旗会谈”无果而终,事件升到外交层级,仅5天后便以双方撤回的妥协而令对峙告一段落。尽管印方最高决策者是辛格总理,但作为“首席外交官”,库尔希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事实上早在“帐篷对峙”发生前,印度媒体就已透露了库尔希德即将访华的信息,此次行程应早在“帐篷对峙”事件发生前便已安排妥当。“帐篷对峙”看似双方在实际控制线附近无人区的小小争议、摩擦,其背后,却是历史积淀深厚的中印领土争端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双方争议了半个世纪,进行了14轮徒劳无功的边界问题双边会谈,甚至在1962年打了一场短暂而激烈的边界战争,但问题依然了无进展。在主权问题上,中印两国间的分歧是原则性、根本性的,在任何一方无法轻易大幅度让步的现状下,谈判可缓和情绪、气氛,却难以短期内根本解决问题。此次库尔希德的访华,属于工作性质的短暂访问,在“帐篷对峙”业已了断、主权问题暂难了局的背景下,双方恐不会在这次早已排定日程的短暂访问期间,就边界和主权这种头绪繁杂、需要长期专业性工作和极大耐心的“大工程”多费唇舌。

动身前一天,库尔希德外长曾对媒体表示,中印双方应在各层次推进、提高和深化关系,两国领导人应共同制定出相关方案、计划,以确定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推动,哪些需要重新审视等等,印度媒体也在访问前分析认为,贸易将是此次访问的首要议题。

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曾达到创纪录的739亿美元,同比增长19.71,而此前一年为617.4亿美元,同比增长达42.66%,而2012年双边贸易额则降至664.7一灭与,同比下跌10.1%,是近年来所仅见的。

之所以如此,表面原因是印度卡纳塔克邦去年出台铁矿出口禁令,加上此前限制棉花出口等措施影响犹在,令双方最大宗的贸易产品交易发生问题,加上全球经济背景的拖累。但更深层次原因,则是中印间经济结构互补性不强,印方缺乏更多中国市场需要的拳头产品,且双方都不同程度存在对本国市场的保护。中印两国曾提出,在2015年将双边贸易总额提升到1000亿美元,如今的现状显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库尔希德此行的主要目的,恐将在如何打开中国市场、促进更多印度对华出口上作出努力,而努力的重点,则是印方认为是“优势领域”的廉价药品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而中方也会就印度市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过度保护、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等,和库尔希德外长进行磋商,并寻找解决之道。

不过此次库尔希德的北京之行,更多是一种“打前站”的性质。本月底,中国总理李克强即将访问印度,而印度总理辛格则将在6月回访,中印两国都十分重视此次高层互访,5月8日库尔希德外长本人也表示,今年两国总理的互访“将揭开两国关系新篇章”、“对两国 、亚洲乃至世界都具重要意义”,可以想见,两国间一系列“大单”,都势必会安排在这两次更高层级互访期间落定,而为这两次更重要高层互访打好“前站”,也就成为库尔希德此次北京之行最直接的目的。

 

 

话题:



0

推荐

陶短房

陶短房

1894篇文章 2分钟前更新

本名陶勇,旅居加拿大的中国专栏作家。曾长期在非洲定居,对非洲政治、经济、文化情况比较关注。涉猎范围广泛,小说、散文、文化评论等都常常见诸出版物,业余时间还以研究太平天国史闻名。

文章